一大早離開貝爾格勒,搭當地巴士在山路上顛簸了7個小時,我們終於來到了塞拉耶佛(Sarajevo),波士尼亞共和國(Bosnia-Hecegovina,通常只簡稱 Bosnia)的首都。
要來到塞拉耶佛,我們一行人都很興奮,卻又不知道該期待什麼。大家都還記得,也不過十幾年前,新聞每天都是來自這個城市的消息。報導的,盡是些教人觸目驚 心的死亡與別離。於1992年到1995年的3年半間,塞族(Serbs)為了要在剛獨立的波士尼亞共和國畫出一大片純粹只有塞族人的區域,開始了殘暴的 「種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許多回教徒被迫遷出自己家族住了好幾代的村落,不願遷走的,有的遭到屠殺,有的被送進集中營,更有許多婦女遭到強暴。
巴士在蜿蜒山路繞了幾個彎。三叉路口一個路標寫著,走左岔路「Sebrenica:11公里」。看到Sebrenica,心情又沉重了起來。 1995年7月,就是在這個城鎮,塞族將軍Mladic下令將集中營中8千多名回族男子在一天內全部處決。後來聯合國部隊挖出萬人塚,舉世譁然。但也間接 促使國際壓力加大,最後強迫塞族在戴頓 (Dayton)簽下停戰協議。但一直到今天,主謀Mladic將軍仍在逃。這一帶山景優美,但曾發生過的暴行,卻又教人兀自不安。
我們走的是右岔路,不會經過Sebrenica。路標上指的是往Pale。我看一看手中的波士尼亞地圖,原來Pale就已經在塞拉耶佛的外頭了。
上圖:穿過幾個隧道,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了塞拉耶佛。
又穿過幾個隧道,接下來看到的是個豁然開闊的谷地。繞了幾個彎,漸漸看到整個谷地的全貌。這谷地中的聚落比前幾個經過的城鎮都大很多。看得出城中四處的教堂與宣禮塔的尖頂,谷地中間還有幾棟商業大樓。這下子我才意會,塞拉耶佛到了。
我們住進的旅館,剛好也在半山坡上,由一對兄弟所經營,胖胖的哥哥叫Sead,比較斯文的弟弟叫Mirza。據Christian說,在1990年中期塞拉耶佛被圍城時,他們才十幾歲。據說Grant和Saki所住的房間,還曾被塞族的砲彈擊中過。
在塞拉耶佛我們一待就是3晚。明天白天Sead還會帶我們在市區徒步參觀。因為才2點多,我們還有整個下午的時間,可以先自己去熟悉,探索這個山谷中的古都。
Sead和Mirza經營的Satour Hostel雖在半山坡上,其實走5分鐘的下坡路就會到達舊城區的Sebilj噴泉廣場(雖然途中會經過一個不小的墓園)。鴿子特別多的Sebilj廣 場,其實也是塞拉耶佛最具異國風味的Bascarsija 區(發音為「巴許恰須亞」)的中心廣場。當然,對我們這些「老外」來說,通常只直稱Bascarsija為「土耳其區」(Turkish Quarter)。
上圖:鴿子很多的Sebilj 噴泉廣場,是很多塞拉耶佛人見面相約的所在。中間那「涼亭」長相的,就是Sebilj噴泉,整個設計,的確是充滿了土耳其式的回教風味。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於15世紀橫掃巴爾幹半島,於1463正式征服西巴爾幹的波士尼亞區,並設立波士尼亞省。在土耳其人治理的400年內,許多斯拉夫人漸漸 改信回教,包括命名、飲食、建築,及生活習慣都受到土耳其人的影響。這群改信伊斯蘭的斯拉夫人也開始有了自己不同的民族認同,為與信奉東正教的塞族及天主 教的克羅埃西亞族(Croats)分割,於是自稱波士尼亞族(Bosniak)。
走在「土耳其區」,真的感覺處處是回教風味。不但到處都看得到清真寺的圓頂和宣禮塔,石板路鋪陳的方式,以及路邊紀念攤所賣的紀念品(很多飾器上還書寫著 阿拉伯文字母,可能是可蘭經的經文),都讓我想起了前一年在拜訪土耳其時所歷遊的種種。塞爾維亞及匈牙利也曾被土耳其統治過,但就不曾發展出如此的伊斯蘭 風情。
上圖:「巴許恰須亞」土耳其區一隅的清真寺。
上圖:「巴許恰須亞」土耳其區的紀念品店。
上圖:在土耳其區,也有很多餐廳,賣的多是巴爾幹半島常見的燒烤。不過也許這畢竟是回教國家,並不像其他歐洲餐飲店,所有的餐廳都有賣啤酒。我們去的很有名的,專賣cevapcici(絞肉餅)的Zeljo 就不賣酒類飲料。
大家為了找提款機提當地貨幣「馬克」【註】,一行來到了舊城區的主要街道Ferhadija大街。此街也鋪著石板路,上面也是有非常多的禮品店。只是走著 走著,不到四、五條街,竟然整個景觀都不同了。不知覺間,周圍的市街已由土式的伊斯蘭風情轉化為中歐式的巴洛克風格。這裡的街頭,完全沒有土耳其風味,反 而像是布拉格或維也納的化身。
「我們剛剛從『土耳其區』走到『奧地利區』(Austrian Quarter)。」Christian 說道。
什麼?才沒幾條街,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區域?
「你沒注意到嗎?站在這個街角,往東望,整個街景建築是鄂圖曼式的;然後,往西看,整個街景卻都變成是中歐巴洛克式。」大家不約而同地點點頭。看遠些,還看得到天主教大教堂的大尖頂。
西元1878年,土俄戰爭的結果,土耳其慘敗,國力自此式微。塞爾維亞等已半獨立的巴爾幹國家正式獲得獨立。但在法、德、奧、俄等列強的角力爭奪下,回教 徒及基督教徒混雜居住的波士尼亞省卻割讓給奧匈帝國託管。奧匈帝國進駐後,開始大興土木,塞拉耶佛文化景觀丕變。但因本身仍有不少的回教人口,原有的伊斯 蘭風情並沒有因此漸漸式微殆盡。反而兩股文化交匯成新的文化景觀。
「塞拉耶佛真是個有趣的城市,不是嗎?」Christian 說道。
上圖:塞拉耶佛的主要購物街 Ferhadija 大街西半段。這裡土耳其風情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中歐式的巴洛克風格。
===========================================================
【註】波士尼亞雖不用歐元,但其波士尼亞「馬克」(Mark)匯率鎖定歐元,相當是1歐元換2馬克。因此歐元在波士尼亞相當通用。
要來到塞拉耶佛,我們一行人都很興奮,卻又不知道該期待什麼。大家都還記得,也不過十幾年前,新聞每天都是來自這個城市的消息。報導的,盡是些教人觸目驚 心的死亡與別離。於1992年到1995年的3年半間,塞族(Serbs)為了要在剛獨立的波士尼亞共和國畫出一大片純粹只有塞族人的區域,開始了殘暴的 「種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許多回教徒被迫遷出自己家族住了好幾代的村落,不願遷走的,有的遭到屠殺,有的被送進集中營,更有許多婦女遭到強暴。
巴士在蜿蜒山路繞了幾個彎。三叉路口一個路標寫著,走左岔路「Sebrenica:11公里」。看到Sebrenica,心情又沉重了起來。 1995年7月,就是在這個城鎮,塞族將軍Mladic下令將集中營中8千多名回族男子在一天內全部處決。後來聯合國部隊挖出萬人塚,舉世譁然。但也間接 促使國際壓力加大,最後強迫塞族在戴頓 (Dayton)簽下停戰協議。但一直到今天,主謀Mladic將軍仍在逃。這一帶山景優美,但曾發生過的暴行,卻又教人兀自不安。
我們走的是右岔路,不會經過Sebrenica。路標上指的是往Pale。我看一看手中的波士尼亞地圖,原來Pale就已經在塞拉耶佛的外頭了。
又穿過幾個隧道,接下來看到的是個豁然開闊的谷地。繞了幾個彎,漸漸看到整個谷地的全貌。這谷地中的聚落比前幾個經過的城鎮都大很多。看得出城中四處的教堂與宣禮塔的尖頂,谷地中間還有幾棟商業大樓。這下子我才意會,塞拉耶佛到了。
我們住進的旅館,剛好也在半山坡上,由一對兄弟所經營,胖胖的哥哥叫Sead,比較斯文的弟弟叫Mirza。據Christian說,在1990年中期塞拉耶佛被圍城時,他們才十幾歲。據說Grant和Saki所住的房間,還曾被塞族的砲彈擊中過。
在塞拉耶佛我們一待就是3晚。明天白天Sead還會帶我們在市區徒步參觀。因為才2點多,我們還有整個下午的時間,可以先自己去熟悉,探索這個山谷中的古都。
Sead和Mirza經營的Satour Hostel雖在半山坡上,其實走5分鐘的下坡路就會到達舊城區的Sebilj噴泉廣場(雖然途中會經過一個不小的墓園)。鴿子特別多的Sebilj廣 場,其實也是塞拉耶佛最具異國風味的Bascarsija 區(發音為「巴許恰須亞」)的中心廣場。當然,對我們這些「老外」來說,通常只直稱Bascarsija為「土耳其區」(Turkish Quarter)。
上圖:鴿子很多的Sebilj 噴泉廣場,是很多塞拉耶佛人見面相約的所在。中間那「涼亭」長相的,就是Sebilj噴泉,整個設計,的確是充滿了土耳其式的回教風味。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於15世紀橫掃巴爾幹半島,於1463正式征服西巴爾幹的波士尼亞區,並設立波士尼亞省。在土耳其人治理的400年內,許多斯拉夫人漸漸 改信回教,包括命名、飲食、建築,及生活習慣都受到土耳其人的影響。這群改信伊斯蘭的斯拉夫人也開始有了自己不同的民族認同,為與信奉東正教的塞族及天主 教的克羅埃西亞族(Croats)分割,於是自稱波士尼亞族(Bosniak)。
走在「土耳其區」,真的感覺處處是回教風味。不但到處都看得到清真寺的圓頂和宣禮塔,石板路鋪陳的方式,以及路邊紀念攤所賣的紀念品(很多飾器上還書寫著 阿拉伯文字母,可能是可蘭經的經文),都讓我想起了前一年在拜訪土耳其時所歷遊的種種。塞爾維亞及匈牙利也曾被土耳其統治過,但就不曾發展出如此的伊斯蘭 風情。
上圖:在土耳其區,也有很多餐廳,賣的多是巴爾幹半島常見的燒烤。不過也許這畢竟是回教國家,並不像其他歐洲餐飲店,所有的餐廳都有賣啤酒。我們去的很有名的,專賣cevapcici(絞肉餅)的Zeljo 就不賣酒類飲料。
大家為了找提款機提當地貨幣「馬克」【註】,一行來到了舊城區的主要街道Ferhadija大街。此街也鋪著石板路,上面也是有非常多的禮品店。只是走著 走著,不到四、五條街,竟然整個景觀都不同了。不知覺間,周圍的市街已由土式的伊斯蘭風情轉化為中歐式的巴洛克風格。這裡的街頭,完全沒有土耳其風味,反 而像是布拉格或維也納的化身。
「我們剛剛從『土耳其區』走到『奧地利區』(Austrian Quarter)。」Christian 說道。
什麼?才沒幾條街,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區域?
「你沒注意到嗎?站在這個街角,往東望,整個街景建築是鄂圖曼式的;然後,往西看,整個街景卻都變成是中歐巴洛克式。」大家不約而同地點點頭。看遠些,還看得到天主教大教堂的大尖頂。
西元1878年,土俄戰爭的結果,土耳其慘敗,國力自此式微。塞爾維亞等已半獨立的巴爾幹國家正式獲得獨立。但在法、德、奧、俄等列強的角力爭奪下,回教 徒及基督教徒混雜居住的波士尼亞省卻割讓給奧匈帝國託管。奧匈帝國進駐後,開始大興土木,塞拉耶佛文化景觀丕變。但因本身仍有不少的回教人口,原有的伊斯 蘭風情並沒有因此漸漸式微殆盡。反而兩股文化交匯成新的文化景觀。
「塞拉耶佛真是個有趣的城市,不是嗎?」Christian 說道。
===========================================================
【註】波士尼亞雖不用歐元,但其波士尼亞「馬克」(Mark)匯率鎖定歐元,相當是1歐元換2馬克。因此歐元在波士尼亞相當通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