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8日 星期三

卷十七:城牆走一圈 細品「亞德里亞之珠」的歷史滄桑

文.圖/虹在天涯

杜布洛尼克 (Dubrovnik)有「亞德里亞海之珠」的美譽。在南斯拉夫聯邦還存在的時候,杜布洛尼克基本上就已經是全南聯最受觀光客歡迎的城市,甚至我一些美國 及歐洲友人在1980年代,就已經搭著亞德里亞海渡輪,來杜布洛尼克拜訪過,聽他們講述自己20多年前的旅遊經歷,也令我衷心充滿嚮往。

1991年克羅埃西亞(Croatia)片面宣布自南聯獨立,本來以為可以像也剛獨立的斯洛凡尼亞(Slovenia)那樣輕輕鬆鬆,和貝爾格勒 的政府鬧一鬧,小打一場,獨立地位就可被正式承認了,沒想到因為克國國內塞族 (Serbs)人口眾多,米洛塞維奇對克羅埃西亞不肯輕易放手。戰爭正式爆發,南聯軍對攻佔了克國四分之一的領土,而且堵住了亞德里亞海的海運,對克國禁 運。

令人最訝異的是,1991年秋,南聯軍由蒙地內哥羅北緣的山區進攻,砲轟早已列為UNESCO「世界文化遺產」的杜布洛尼克,不但造成不少平民死 傷,而且也毀損了70%以上的房舍。世界遺產受到戰禍摧殘,也引起全球對南聯政府的公憤。克羅埃西亞在1995年發動攻擊,討回被塞族佔領的領 土,1995年戴頓公約 (Dayton Accord)後,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簽署和平協議,兩國敵對狀態正式結束。

過去10年來,克羅埃西亞經濟發展穩定,觀光客也開始大量回籠。這幾年,許多大型地中海郵輪公司,開始將杜布洛尼克排入行程,成為停靠港口之一,也使得杜布洛尼克成為當今地中海最夯的旅遊聖地之一,名符其實成了克羅埃西亞的超級搖錢樹。

離開布德瓦(Budva),我們沿著海岸線北行。搭渡輪橫過科拓峽灣後,沒多久,就來到了蒙地內哥羅及克羅埃西亞的國界。蓋了章,我們正式進入了此行和 Intrepid 團員共遊的最後一個國家。

這天仍是陰雨颼颼,愈接近杜布洛尼克,雨反而下得愈大。朦朧中由海岸公路北行,左前方可看得出山下杜布洛尼克古城的輪廓。當年南聯聯軍是否就是由這角度砲轟這城市的?在這有些令人感傷的雨天午後,亞德里亞海之珠,我們到了。


↑綿綿陰雨中抵達杜布洛尼克。車窗外就是這「亞德里亞海之珠」被厚重城牆包圍的舊城區了。

杜布洛尼克最負盛名的,是它那建在突出的小半島上,整個被城牆圍住的舊城區。因為杜布洛尼克地位險要,歷史上一直有外侮攻打,因此城牆蓋得又厚又重。但也因為城牆堅固厚重,由牆外看特別壯觀。整個城牆,走一圈大約2公里左右。

因為舊城區地勢有高有低,整個城牆也是隨著地形建得高高低低,上上下下,但是在最高點,城牆可達到25公尺的高度。而整圈城牆上柳暗花明,除了上 上下下的台階外,中間還有特別擴大的防禦塔,及可供軍事演練的小廣場。讀了城牆的資訊後,感覺我到達杜布洛尼克後一定要做的件事,就是要進城牆,在牆上繞 一圈。不但算是好好的活動筋骨,也剛好可以從不同角度觀賞城牆內,杜布洛尼克舊城區的景致。

Intrepid 為我們安排的民宿,正好就在舊城區的孔道「Pile Gate」的外面,不到3分鐘就可以進到城牆內的舊城區,非常的方便。我們隨意吃了些東西,一行人就出發,一起去走古牆了。


↑城牆高高低低,上上下下,因此牆上步行,會看到很多這樣的石階。


↑城牆一隅。


↑由城牆往下觀看舊城區的房舍。細看,會發現屋頂的瓦片竟有不同的色澤,非常突兀。左邊髒髒地,有些黑褐色的,是真正的「古」瓦片,已經在這裡好 幾百年了。有些胡蘿蔔色澤的,則是在1991年杜布洛尼克被圍城後,修復毀損屋瓦時換上的新瓦片。整片屋頂看過去,其實看得出大多數的瓦片都是後來才裝修 上去的。1991年的圍城,真的對這歷史古城造成了不可抹滅的傷害。

可惜因為天候不加,我們大概走了5、6百公尺,爬了3、4個防禦塔後,大家就不太想繼續走了。天候之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遊客太多 (其實這些多是搭郵輪來的遊客,在這裡待幾個小時後就登船離開了),有的地方實在太擠,連上下石階都要排隊。看到前方一個下去,離開牆的階梯,大家都決定 離開。

我想了一下,決定一定要繞城牆一圈,從所有可能的不同角度觀賞杜布洛尼克,才算是真正體會到亞德里亞之珠的美麗與滄桑。於是,決定先和Steven及Saki等道別,自己一個人,繼續走下去。反正我有一整個下午的時間,接下來有幾個小時,不可能走不完的。


↑城牆一隅的角樓,還飄揚著大大的克羅埃西亞國旗。克羅埃西亞的國旗因為有中心這紅白相間的棋盤式方格,非常地好認。牆後,就是亞德里亞海了。


↑爬上這防禦塔的石階非常地陡。如果是像那天下雨,遊客又非常多的狀況,爬樓梯時千萬要小心,不要欲速不達,還不小心滑倒摔傷。


↑城牆上的防禦塔內看出去的風景。前方好像又是個滿陡的石階,不過是下樓的。


↑走到後來,觀光客好像變少了。這一段走著,幾乎沒看到幾個觀光客。有趣的是,天氣竟然變好了。看看天際,又是一片藍天。


↑城牆上這角度剛好可以把舊城區主要廣場旁的兩大教堂都看得很清楚。後方比較高的是聖母升天大教堂 (Cathedral of 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


↑望遠鏡與杜布洛尼克的舊城區,以及後方在亞德里亞海上的Lokrum島。不知為什麼,這張相片中的望遠鏡,因角度關係,看起來很像一口對準杜布洛尼克的砲管,令人感到一絲絲的不安。戰爭,老早結束了。明天,應該只會更好吧?


↑由 Pile Gate城門正上方往城內看。這條大街叫做Placa,正好是舊城區最主要的一條大街。因為回到了Pile Gate,也表示我剛好城牆走完了一周,完成了我拜訪杜布洛尼克最希望達成的。只是很不幸的,雨又下了起來。

走完杜布洛尼克城牆一圈,其實還不到下午5點。我還有時間去Placa大街上閒逛。現在搭郵輪來訪的遊客應該都離開了,杜布洛尼克街頭一下清爽了 不少,買東西也不用排長龍。據說大街上除了紀念品店及冰淇淋小販外,還有一些小藝廊可參觀。反正7點才集合吃晚飯,我還有不少時間。

7點的晚飯,也將是我們大家在一起的最後一餐了。

2006年10月16日 星期一

卷十六:展翼的無頭天使!走訪南歐最大峽灣

文.圖/虹在天涯

到達布德瓦(Budva)的第二天,Intrepid為我們安排了全日的旅遊行程,搭船遊布德瓦附近的柯拓灣(Bay of Kotor)。

柯拓灣不只是這一帶海岸線最受歡迎的觀光景點,甚至是整個剛獨立的蒙地內哥羅(Montenegro)最重要的必遊處。本身屬於峽灣 (fjord)地形的柯拓灣,不僅是南歐最深,最大的峽灣,也是歐洲本土在挪威之外,最大的峽灣。也難怪聯合國教科文基金會(UNESCO)會將柯拓灣列 為「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 Site)。此景點也成了剛自塞蒙聯邦獨立出來的蒙地內哥羅唯一的「文化遺產」(塞爾維亞本身有4個)。

遊覽車到旅館來接我們一行9人,然後在個不知名的小鎮上船。一起搭這一日遊單層遊艇的,還有一團來自俄羅斯,及另一團來自捷克的觀光客。因俄羅斯人多不會英文,和他們也沒辦法聊天。

不像前一天艷陽高照,這一天竟是烏雲密佈,陰風颼颼,一點兒都沒有地中海的典型陽光普照。這樣的天氣,反而和長年陰雨的挪威海岸線相仿。據朋友 說,去紐西蘭南島的密爾伏峽灣(Milford Sound),也是陰雨綿綿。難道全世界所有的峽灣區都得是這種鬼天氣?也許因著天候的陰霾,反能更能有感懷心境,體會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遊船上還有科拓灣的地圖,看起來還真的有點像個展翼的無頭天使。


↑煙雨朦朧中的柯拓灣景緻。


↑岸邊的小鎮。科拓灣有挪威峽灣的味道。剛好那天陰風颼颼,使得氣氛更像極了北大西洋。不過岸邊小鎮,因著紅橙色屋瓦,卻又呈現和挪威截然相異的南歐風味。


↑航行途中,有時還看得到這樣的小洞穴,漲潮時就淹沒了,根本看不到。

我們先在Herceg Novi小鎮下來,有一小時的時間,可自由在城內走動。小城不大,因為沿山而建,巷弄上上下下,彎彎曲曲,走在其中,頗有在義大利小鎮漫步的風雅樂趣。接 下來,我們在一個小小的無人海灘停留。可惜因為天氣不佳,並不適合做老外拜訪沙灘時最愛的活動──躺著做日光浴曬白肚魚(不過這種天氣日光浴比較不會曬出 皮膚癌)。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柯拓灣有名的「雙子島」──Gospa od Skrpjela及Ostrvo Svetog Djudja)。前者可翻成「聖石女士島」(Lady of Rock Island),後者則是「聖喬治島」(Island of St. George)。兩個小島大小相仿,但「聖石女士島」其實是個人造島。


↑科拓灣的著名雙「迷你島」:「聖喬治島」(圖左)及「聖石女士島」(Gospa od Skrpjela圖右)。

原來,從550多年前開始,附近的居民每年的7月22日,會帶小岩石到這個地點,投到海中的一塊淹沒在水下的大岩石上。久而久之,累積的岩石漸漸 浮上水面,而形成了一個小島。後來的人甚至帶更多的岩石,把島的表面剷平,而在島上建了個小教堂,形成了今日的特殊景觀。一旁的「聖喬治島」是天然島,小 小的島上種滿了柏樹,中間還建了一間本篤修道院(Benedictine Monastery)。也許是因修道院不適合觀光客拜訪,我們只在「聖石女士島」下船,在小教堂參觀了15分鐘,又再度上路了。


↑經過有本篤修道院的聖喬治島,不過我們沒有下去拜訪。


↑一行人下船,參觀人造島「聖石女士島」上的小教堂。很難想像,在這麼小一個,用岩石填出的島上,還能蓋上這麼間莊嚴的教堂。

行程的最後,我們來到科拓灣最大的城鎮,也是整個蒙地內哥羅海岸線上,布德瓦之外最主要的城市──科拓(Kotor)。

顧名思義,整個海灣其實是以科拓鎮命名。夾在科拓灣及Skurda河間的柯拓舊城區成三角形,靠河及峽灣的兩面都有城牆圍住,還要經過古城門才能 進的了舊城區。第三面緊依著險峻的山崖。山頂有個歷史數百年的古碉堡。因為山丘非常的陡,要爬1500多級的「之」字型石階才能到得了碉堡。古城區內亦是 條條的彎曲巷弄,走進去了後就算有地圖,還是很容易迷路。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走得出來。

因為我們在這裡有2個多小時的時間,我們先到大廣場吃冰淇淋及比薩餅,然後又到城內幾個比較有名的教堂參觀。只是出了St. Tryphon大教堂後,我竟然跟著跟著,跟丟了。一時,找不到其他的團員。又轉了幾個彎,竟然到了山腳的一個小徑,沿著泥土小徑,是條上坡路。然後,小 徑開始變成石階,過了幾個民宅後,石階變得愈來愈陡。往上望,看到山頂的大石牆,我才了解,原來我竟走上了前往山頂的那1500級石階!

原本想一想,來回要至少花掉一小時半的攻頂石階,我們是沒有機會爬的。但因為迷路,找不到其他團員,反而不小心上了這條小徑,這也算是種意外的緣 分吧!然而,因時間不夠,我只走了大概三分之二的路程,就必須折返下山了。但僅管只是半山腰,仍能鳥瞰一覽到科拓城的古意舊城及科拓灣的美景。更難得的 是,這條小徑上,幾乎看不到其他觀光客(途中只看到兩個說德語的遊客)。這樣的美景,就我一人獨占。

雖然找不到人,為我拍照。還是決定,用傻瓜相機自拍。在此時此刻,為自己和柯拓,留下美麗的,也許一生就這麼一次的合影。


↑穿越城牆,由小小不起眼的城門,進入科拓的舊城區。城牆上還貼著兩幅鼓勵大家公投要支持蒙地內哥羅獨立的紅色海報。心型內寫的是斯拉夫語文的“Yes!”(Da!)


↑舊城的廣場往上看,隱隱約約可看得到山頂的柯拓碉堡(Fortress of Kotor)。


↑沿著 1500級的石階,爬上山頂的柯拓碉堡。沒想到自拍的結果,自己竟只剩一隻眼睛。不過沒關係,至少峽灣,下面的城區,及石階都拍到了!

2006年10月14日 星期六

卷十五: 有了地中海誰要夏威夷?「黑山」裡擁抱豔陽

文.圖/虹在天涯

在歐斯特洛格修道院(Ostrog Monastery)住了一夜後,我們第二天早早出發,前往蒙地內哥羅位於亞德里亞海(Adriatic Sea)最大的度假城鎮,有「小杜布洛尼克」之稱的布德瓦(Budva)。

在南斯拉夫還存在時,其亞德里亞海的小城非常受歡迎,連擁有更長的海岸線的義大利人都喜歡搭個渡輪,來到南斯拉夫度假。南斯拉夫解體後,這些著名 的海岸名城多在現今的克羅埃西亞(Croatia),尤其是有「亞德里亞海之珠」(Pearl of Adriatic)的杜布洛尼克(Dubrovnik) 及擁有古羅馬宮殿的史普利特(Split)。其次分到最長海岸線的,便是蒙地內哥羅了。除了度假名城布德瓦 (Budva)外,全南歐最大的峽灣科拓灣 (Bay of Kotor) 也在蒙地內哥羅海岸線上。

蒙地內哥羅是巴爾幹半島上少數順利抵抗土耳其人成功,順利保留自己文化獨立的國家,可是勢力微薄,據守以柴廷聶(Cetinje)為中心的一小塊谷地,對巴爾幹的大局一直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一直到土俄戰爭1878年後,歐洲列強才承認此小國的獨立地位。

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瓦解,南斯拉夫王國成立,蒙地內哥羅被併入新成立的南斯拉夫。雖然南斯拉夫邦聯事事已塞爾維亞族為尊,蒙地內哥羅人 因和塞族同文同種,同信東正教,加上自己勢單力薄,一直都沒有很強的自立門戶打算。因此儘管在2006年正式公投獨立,感覺起來他們並沒有很強的激情。好 像只是「時候到了,該分家了」那種有些理所當然,但又無奈的喟嘆。更難得的是,塞爾維亞好像一點都沒有報復的打算。蒙國獨立之輕鬆,相信也成為全世界各地 很多實質早已獨立,卻不被承認的各大小「國」所欽羨,更埋下了後來2008科索沃堅持自塞爾維亞獨立的導火線。

因為蒙國歷史的發展中心在山裡(也就是所謂的「黑山」區域,拉丁文的 Monte「山」;Negro「黑」。因為柴廷聶一帶的山巖都非常險峻,陰暗的天候也使山色更顯晦暗,因此得到「黑山」國之名),被威尼斯人及奧匈帝國統 治過的海岸區感覺起來,是全然不同的風景。也許是因亞德里亞海已屬地中海氣候區,一片陽光普照;也許是因義大利式的紅瓦屋頂處處,充滿南歐情趣。感覺一出 了蒙地內哥羅山區,也告別了巴爾幹式的歷史悲壯。擁向地中海的艷陽天,心情也陽光了起來。

很高興我們在布德瓦,一待就是三夜。除了第二天去科拓灣整天的遊船活動外,其他時間全是自由活動。大家可以安排自己想做的事,像是水上活動如拖曳傘或香蕉船,去山中參觀蒙國故都柴廷聶,甚至去南方鄰國阿爾巴尼亞一日遊。當然,也可以選擇什麼都不做。


↑由內陸開往海岸,看到布德瓦舊城區的第一眼。


↑住入南斯拉夫裔的澳洲家庭所開的「袋鼠旅館」(Kangaroo Hotel)。沒錯沒錯,相片中的陽台正好就是我和Steven住的那一間。沒錯,那件正在曬的牛仔褲……也是我的。

我們入住的,是2006年剛開的「袋鼠旅館」(Kangaroo Hotel)。聽到「袋鼠」就猜得到和澳洲人有關。沒錯,此旅館是由十幾年前移民澳洲的南斯拉夫移民「回流」所開的。當年是為了躲避戰爭,希望下一代能有 更安定的成長背景而選擇離去。如今,和平到來,他們決定返回這裡開業,也可以貢獻祖國還在快速成長中的觀光業。老闆的女兒因為剛好是澳洲寒假,也來旅店幫 忙。雖然和我們一路看到的南斯拉夫少女面容一樣,典型的南斯拉夫長相,講起話來卻是一口澳洲腔。對我來說雖然有些不習慣,倒是令Travis、Jen、 Grant及Joanna備感親切。

在旅館用完午餐後 (蒙地內哥羅物價果然比較便宜。叫了主菜、湯、一大杯生啤酒,全部加起來才5歐元。隔桌的挪威觀光客還開玩笑說:在我們國家,這杯生啤酒就不只5歐 元……),我們一夥人沿著海岸步道走到舊城區(Stari Grad)散步。海岸步道和海灘間倒是有不少的海鮮餐廳及夜店,甚至還有臨時搭建起,在帳棚裡的網咖及電動玩具遊戲場。

「這些都是夏天的觀光旺季才開的,所以多都是臨時搭建的。」

「觀光旺季是什麼時候才開始?現在這裡看起來好像一點人氣也沒有啊!」我好奇的問。

「觀光旺季,應該是這個週末開始。剛好在世界杯開始的前一週。」世界杯足球賽?對了,再過幾天就要在德國柏林鬧熱滾滾地開幕了。難怪這些海灘酒吧都在放Bob Sinclair 的「World, Hold On」(2006世界杯主題曲)。

舊城區並不是很大,不過圍著一圈古城牆,加上窄窄的巷道,非常的有古意。我們付了2歐元,進到布德瓦博物館(Budva Museum)。館內展示並不豐富,很多中古軍事器物我都沒什麼興趣。但走上城牆,看到亞德里亞海的風光,甚是迷人。前方一個狀似龜山島的小島正式名稱為 「聖尼可拉」(St. Nikolas),但是當地人暱稱它為「夏威夷」。不曉得是否是因當地人對這太平洋熱帶島嶼的幻想,才有此暱稱。但是我覺得,有這麼美的地中海風 情,who needs Hawaii?

抬頭上看,看到了飄揚的紅底的雙頭龍蒙地內哥羅國旗,有種莫名的感動。從今以後,他們將以這面旗子,代表自己,在國際場合展露頭角。能有自己的,被世人承認的國家,而不用再和另一個人緣不好(而且做了不少侵害人權的事)的國家掛勾成「同一國」。這樣的際遇,令人稱羨。

城牆的另一邊往下看,是布徳瓦舊城區的迷宮巷弄。還好在這小城一待就是三天,還有時間慢慢地來這裡散步,迷路。天黑後,也可以到濱海步道享用海鮮,聽著歐洲此刻最夯的舞曲,邊跳舞,邊讓海風輕拂。

終於到了地中海,當然要有海灘度假的閒適心情。


↑由布德瓦城堡的牆上欣賞舊城的景色,甚至後方的一整片海岸線。


↑布德瓦海灣外一個長得和龜山島很像的小島。本名叫「聖尼古拉嶼」,可是外號卻叫做「夏威夷」。


↑城堡上飄著蒙地內哥羅國旗。從現在開始,蒙地內哥羅人終於又有了自己的國家。


↑海灘上的「護胸海女」雕像。


↑「護胸海女」雕像的背面。這角度看,她好像正癡癡地望著夏威夷島。

2006年10月12日 星期四

卷十四: 修道院住一夜 進入最年輕的國家

文.圖/虹在天涯

在波士尼亞待了3夜後,我們繼續我們的行程。前往下一個國家──蒙地內哥羅(Montenegro,有時亦翻作「黑山」共和國)。因為5月21日 才公投通過,正式與塞爾維亞結束聯邦關係,成為前南斯拉夫分出來的最新獨立國家。也因此可以說,我們正要拜訪的,是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家(一直到 2008年2月科索沃宣告脫離塞爾維亞獨立,此「最年輕國家」的頭銜才易主)。

多山的蒙地內哥羅面積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左右,非常非常的小。人口更少,才60幾萬。主要的觀光景點都在亞德里亞海的海岸度假勝地。位於內陸的首 都波德哥黎剎(Podgorica),人口不到20萬,幾乎沒有任何有趣的東西可以看。所以我們進入蒙地內哥羅的第一天,雖然不會一路趕路趕到海岸區,但 也不會住在波德哥黎剎。我們會先在波德哥黎剎以北的歐斯特洛格東正教修道院 (Ostrog Monastery)住一夜,體驗一下古代修士的生活。

歐斯特洛格修道院在巴爾幹半島之外,或者非東正教國家來說,並不是個非常有名的修道院。因為蒙地內哥羅本來也就沒什麼外國遊客,此修道院更可算是 個「hidden treasure」。歐斯特洛格修道院在1665年時由聖瓦西里葉(St. Vasilije)所建,在海拔 900公尺的地方鑿了一個山洞,然後在山洞中蓋了這麼個雄偉的修道院。因為上去拜訪修道院一定得爬山,也因此更增加了不少的樂趣 (朝聖總是該比平常的「觀光」多花些體力的)。

開放給外人住宿的是「下修道院」(Lower monastery),也是我們過一夜的地方,建築並沒很特別。不過因為畢竟是克難式的住宿,只有大通鋪可睡。男女分房,所以連一起來的夫妻像是 Travis及Jen都得先小別分睡一晚。打點好各自的行李及床位後,我們才出發去參觀。不過由「下修道院」,還得往上爬3公里上坡路才能抵達「上修道 院」(Upper monastery)。上修道院,才是歐斯特洛格真正的精華。


↑由山下「下修道院」往上看,在山岩間鑿出的 歐斯特洛格「上修道院」(Upper monastery)。


↑整個歐斯特洛格修道院區的地圖。


↑爬了段山路,終於抵達了歐斯特洛格的上修道院。


↑進「上修道院」的大門。告示寫明,進到修到院內不能拍照。


↑修道院比較新的側翼,應該是僧侶住的地方。


↑上修道院外的聖像畫,很有典型的東正教風味

由上修道院下來也差不多是晚餐時間了。還好路上就有個餐廳可以用餐。不然,這一帶真的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此外,蒙地內哥羅使用歐元,所以我們並不需因進入了一個新的國家,又得再去換當地的錢幣。

在歐斯特洛格修道院的這蒙地內哥羅的第一夜,並沒做什麼事 (也沒電視可看)。就像修士的生活一樣,我們早睡早起。第二天還得一大早起床,搭小巴前往布德瓦 (Budva),去亞德里亞海岸的度假勝地,享受晚春的艷陽。

2006年10月8日 星期日

卷十三:搭起希望的橋樑 ─ 莫斯塔一日遊

在塞拉耶佛一待就是三夜。第一和第二天把塞城的景點都看得差不多了,第三天,我們決定搭火車到莫斯塔 (Mostar)一日遊。

位於波士尼亞國土極南邊,已經很靠近克羅埃西亞的莫斯塔,是赫塞哥維那 (Hercegovina,組成 Bosnia-Hercegovia 兩大區域中較小的那一半)的第一大城。雖然地圖上看起來和塞拉耶佛的距離不會太遠,因為途中多山,地形險峻,搭火車單程就要近三小時。雖然我們做『一日 遊』,在交通上就會花掉近六小時,感覺非常辛苦。但火車穿過重重山巒,沿途峽谷風光明媚。再加上乘客很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一次佔兩位,甚至躺下來睡。這 樣的火車行程走起來,其實非常愜意。

建在 Neretva 河谷兩岸的莫斯塔,是個非常漂亮的山城。因為其高低起伏的地形,以及處處可見的鄂圖曼式建築,莫斯塔一直是個很吸引人的旅遊勝地。但整個城鎮最有名的,幾 乎每個人來拜訪,都一定要去看的,還是莫城剛建成沒有幾年的『古』橋。莫斯塔古橋的照片還放上 Lonely Planet 第一版的『西巴爾幹半島』旅遊指南的封面,而且也是全波士尼亞唯一的,聯合國教科文基金會(UNESCO)指定的『人類文化遺產』。

才建成沒幾年,怎麼能稱為古橋,而且還是『人類文化遺產』?原來這2004年才完成的石橋是1993年被摧毀的古石橋的重建版。而石橋在1993年被炸燬 時,其實已經在Neretva 河上屹立了四,五百年了,是個名符其實的『古橋』。這個由土耳其人建造的石橋,作工細緻,使用的石塊還會隨著陽光的位置,在一天不同時刻,反射出不同色 彩。而且非常堅固,四百多年沒有動搖過。一直到1993年,原本聯合起來對抗賽爾維亞人的回教徒及克羅埃西亞人開始反目。在內戰擴大,兩族各自退守 Neretva 河兩岸時,克羅埃西亞人將此石牆炸燬。古橋的摧毀不只是代表了對歷史文物的不尊重,也象徵了波士尼亞的和平似乎更是遙遙無期。



上圖:撘上這只有兩節車廂的小火車,翻山越嶺,前往莫斯塔一日遊。

下了火車,我們先在車站附近用餐,然後沿著舖滿石板的街道,走向古橋。途中我們還拜訪了一個稱為『土耳其之家』(Turkish House) 的博物館。此博物館原來為當年土耳其統治時期,政府官員的官邸,內外的陳設伊斯蘭風味濃厚。樓上的後室望出去,雖然看不到莫斯塔古橋,卻可以將 Neretva 河谷兩岸的風光盡收眼底。


上圖:莫斯塔舖滿鵝卵石的古街。


上圖:『土耳其之家』內部的臥室陳設。


上圖:『土耳其之家』內部的客廳擺設,還蓋滿了土耳其毯子。


上圖:『土耳其之家』客廳窗口外就是Neretva 河,還看得到河對岸天主教大教堂的尖頂。

走出『土耳其之家』,沿著 Kujundziluk 石板小路繼續南行,我們終於見著了鼎鼎大名的莫斯塔石橋。其實橋的造型非常簡單,一點也不特出。半圓形的橋拱顯得儉樸而優雅。米黃色的橋身架在翠綠湍急的 Neretva 河上,透著點靜謐古意。其實近看,感覺得到石橋剛建好不久。潔淨的米色橋身一點兒也感受不出歷史的滄桑。搭配在這麼一個經戰火蹂躪的城鎮,有點突兀。但這 也是莫斯塔『新』橋所隱涵的歷史荒繆。一路走向橋頭,我們也從不同角度和石橋合照,謀殺了不少底片。

我們走上石橋,前往河的西岸。據說橋上常會有年輕人示範跳水,順便賺取外快。據傳這是個流傳數百年的傳統。儘管在 1993年到2004年間,石橋已毀,在原地址臨時搭建的簡陋木橋上,跳水的傳統依然持續著。不過我們走過橋的時候倒沒看到任何人正要下跳,倒是在橋的另 一頭看到了個『跳水者俱樂部』(Divers' Club)的招牌。


上圖:由河東岸的行人徒步區觀賞莫斯塔石橋。


上圖:另一張莫斯塔石橋的照片。


上圖:石橋的東岸的入口。


上圖:石橋西岸的盡頭,有個『跳水者俱樂部』(Divers' Club)。跳水示範者可以在此更衣休憩。


上圖:橋頭有個非常不起眼的小紀念碑,寫著『勿忘1993』(古橋被炸毀的那一年)。細看,這塊石頭就是來這當年被炸毀的橋身,上面的鐵管則是來自當年炸燬古橋的砲彈。

到了石橋的另一頭, Neretva 河的西岸,等於是進入了莫斯塔的克羅埃西亞區。在東岸處處可見的清真寺宣禮塔在此幾乎都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克族信奉的天主教常見的教堂尖塔。

走到 Hrvatskih Brantelja 大道,這條路在克族及回族戰事達到最高點時,是戰況最激烈的一條街。整條街上的房子若是沒被炸燬,上面至少都布滿了數百個子彈彈孔。

沿著Hrvatskih Brantelja 大道走著,不覺怵目驚心。沒想到這整條街還是布滿了破破爛爛的房子。有的房舍半塌,裡面長滿了野草。還完好的房舍,牆上幾乎都是數不清的彈孔。戰爭雖然都 結束了十幾年,外表上的傷,很明顯的都還沒治癒。那麼內心的傷痕呢?據說,戰後雖然克羅埃西亞人和回教徒共同獲得波士尼亞 51%的領土 (塞爾維亞族獲得 49%,但兩塊領土仍以同一『國』名義存在),但兩族間仍充滿了不信任。在莫斯塔,基本上回教徒在河東岸活動,克羅埃西亞族在西岸。彼此盡量不要來往。儘 管在石橋已修復的今天,無形的傷痕仍未彌平。而且,可能需要很久的時間才能彌平。

也許,這是為什麼聯合國要花這麼多錢,將莫斯塔古石橋重新建造。因為它所象徵的,不只是過往歷史的榮耀。橋樑所代表的,更是希望終能橫越歷史族群仇恨的鴻溝,邁向和解。


上圖:莫斯塔西岸的Hrvatskih Brantelja 大道還看得到這樣被炸毀的房舍,此時已雜草叢生。


上圖:這棟建築的子彈孔多到難以計數,可想像到當年巷戰的慘烈。


上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海報。用數千張人臉的大頭照,拼湊出莫斯塔石橋的馬賽克圖畫,也隱涵了對所有族群,終能大和解的企望。

《待續》
===========================================================

2006年10月6日 星期五

卷十二:穿過狙擊手之巷 與塞拉耶佛的戰魂交會

離開 Ferhadija徒步街,我們經過個有頂市場。這曾經是土耳其時代的市集 (Bazaar),如今內部已經變成小型的西式商場。走出來,附近還有網路咖啡屋。嗯‧‧‧待會解散後可以去查一下 e-mails。怎麼說,塞拉耶佛還是個現代化的歐洲城市。

走一走,我們竟又回到了Miljacka河河邊。走上一個小橋, Sead 特別指著一個紀念牌給我們看:『這就是塞族開始圍城攻擊時第一炮打中的地方。上面這兩位是波士尼亞戰爭最早的犧牲者。』1968-1992,這位受難者的 年紀並沒我比我大多少,過世的時候才24歲。

1992年4月5日,已經退居山區的塞爾維亞族,在精心籌畫一陣子後,開始砲轟塞拉耶佛的平民。第一砲,就是打在這個橋上。看得出河中心的空曠,從山坡上 要襲擊,是非常容易的。接下來,塞族開始了長達三年半的『種族清洗』行動。Mladic 將軍的策略,是戰爭可以慢慢打,攻擊塞城以百姓為目標,可以製造恐慌。而且攻擊活動沒有固定間隔,有時快有時慢,使塞城百姓不知要如何防備。山上另有塞族 狙擊手負責瞄準百姓,而且目標不分老弱婦孺。很多出來買菜的老婆婆,就此命喪黃泉。



上圖:一個小橋上紀念塞族圍城第一批受難者的紀念牌。


上圖:橋頭的公寓建築,竟然到現在還布滿了彈孔,似乎是要作為戰爭的見證。


上圖:河對面這座建築更是已被炸燬多年,雜草蔓生。不知這麼多年還一直這樣,是因沒錢重建整修,還是特意留給後人見證。

由這座小橋在走回Miljacka河北岸,我們來到了塞拉耶佛的新市區 (Novo Sarajevo),這裡摩登的高樓比較多。當然最有名的,是戰爭時常上報的 Holiday Inn 大旅社。當時很多的戰地記者,就是住在這裡面,親眼在旅社中目睹塞族的轟擊。旅館南面的大道 Zmaja od Bosne 路,剛好是由市中心通到機場的主要通路,由兩頭山上看下來毫無屏障,也因此常受到塞族攻擊,有『狙擊手之巷』(Sniper's Alley)的惡名。

當然,如今戰爭早已結束。我們走在『狙擊手之巷』上,隔著街取景,拍著色彩鮮豔,造型前衛的 Holiday Inn。記得那一年柏林影展金熊獎大作『旅行之戨』(Gbarvica)的片尾,終於知道自己身世的女兒,就是在 Holiday Inn 對面,坐上遊覽車,開始了她因付不出團費造成母女關係緊張的畢業旅行。


上圖:隔著街看色彩鮮豔的 Holiday Inn。又想起了 2006年那部感傷的波士尼亞電影。


上圖:明信片上1992-1995內戰時的 Holiday Inn。也許是因有外國記者住這,塞族不敢造次,感覺那時旅館並沒太大損傷。但後方的世貿中心大樓,早已被炸成片廢墟。

接下來 Sead 帶我們往東走回『鴿子廣場』。往東走又回到舊市區,街道又逐漸變小。走到有電車的 Mula Mustafe Basekije街上,古味又漸漸濃厚了起來。然後,我們走到了個有頂的菜市場。菜市場的名字是我連發音都不知怎麼發的 Trznice Pijace。

『1995年夏,塞族在停了一陣子沒有攻擊塞城後,突然出其不意的砲轟此菜市場,造成嚴重傷亡。』1995年夏,我剛好人在歐洲旅行,我的確隱隱約約記得 這場攻擊。當時波士尼亞內戰已經打了三年多了,戰況時而慘烈,時而穩定。但塞族軍隊很明顯地和聯合國在拖時間,以時間換取『種族清洗』的機會,好取得更多 領土。記得在此突襲後,歐洲媒體覺得忍無可忍,不能再袖手旁觀下去了。記得當時 U2主唱,愛爾蘭籍的 Bono提到一直停戰不了的波士尼亞戰爭時,說道:『這一天,我以身為個歐洲人為恥。』

市場的攻擊事件,使得聯合國給 Mladic為首的塞族軍隊最後通牒,最後間接促成北約對塞族的空襲。節節敗退的塞族最後被迫坐上談判桌。美國總統柯林頓協調,促使波士尼亞,塞爾維亞, 克羅埃西亞三族,及三國總統到俄亥俄州的戴頓 (Dayton)舉行大協商。終至簽訂一舉結束前南斯拉夫動亂的『戴頓合約』(Dayton Agreement),終於結束了波士尼亞三年半的混戰。

看著這個菜市場,感覺和其他歐洲的市場沒什不同。只是細看,發現後面的紅牆上,又是不少的人名。這些,應該都是那天攻擊中,死傷的百姓吧?他們的犧牲,至少終於喚醒了世人,而終於帶來波士尼亞的和平。

『這個市場原來是露天的。這個屋頂是後來才加上去的』

我們沒有說什麼話,只是很高興這一切終於結束了。


上圖:有電車的 Mula Mustafe Basekije街上。


上圖:有頂的 Trznice Pijace市場。


上圖:看起來很平凡的菜市場,但卻有著塞拉耶佛難忘的沉痛回憶。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