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30日 星期五

卷40:完結篇 ─ 告別南美洲 (Farewell to América do Sul)

要離開南美洲了。

里約熱內盧的國際機場空空曠曠地,沒什麼人。負責check-in 的櫃檯小姐也懶懶散散地,動作很慢 ,我前面只有五個人,竟還讓我排了半小時。

也許昨夜嘉年華會最後一夜,許多人都玩得太凶。今天很多人都請假,不想來上班了。被迫要來工作的,也大多沒什麼心情,做事也做得沒什麼效率吧!

因為我是用達美航空 (Delta Airline) 的哩程數換免費票,限制頗多。三月初怎樣都換不到由里約返回北美洲的票。靈機一動,改成由巴西另一大城,聖保羅返航,機票一下就換到了。不過自己得掏腰 包,買張由里約去聖保羅的國內線單程票。聖保羅,而不是里約,也因此成了我這趟南美洲之旅的最後一站。

中午到達聖保羅,我還至少有個八小時的候機空檔。可以搭車進城,在這南美洲的第一大城,走一走,看一看。然後再搭夜班機回亞特蘭大。

人口近兩千萬的聖保羅,其實並不是個很有趣的城市。本身雖有四百年歷史,可惜在本世紀初急速擴張時,不珍惜自己過往地把市內的古蹟都拆得差不多了,以致沒 有什麼葡式的殖民式建築留下來。市中心也僅剩一,兩棟還算壯觀的天主教教堂。四處走來走去都是摩登的高樓大廈,沒什麼令人眼睛一亮的古蹟建築,感覺和台北 幾乎沒什麼差別。走到 Paulista 大道,是聖保羅高級商圈的最重要街道。街道本身不寬,兩旁卻儘是豪華飯店及各式精品店。不自覺,好像回到了童年時,熟悉的 南京東路。怎麼這棟長得和衣蝶百貨那麼像?

還沒離開南美洲,卻好像已經回家了。

這真是個很奇怪的,結束這趟南美洲之旅的方式。

※※※


其實離開南美洲,返回的並不是自己真正的“家”。

在北美洲住了這麼多年了,拿了兩個學位。也終於在千辛萬苦後,取得並完成了博士後研究的經歷。但好不容易才取得的大學教職,竟在不到兩年內就化成泡影。接下來的工作,也非常不理想,最後終於決定辭職。

再回到美國,面對的是重新求職的壓力。對於美國,這個一直沒法找到“家”的感覺的地方﹝卻又捨不得離開﹞,也開始覺得人生在此過得心灰意冷。因多年來的朋友,很多都搬走了,我回到的,是個已經剩下沒多少朋友的紐約。

當然,由南半球返回,也正好遇上了北半球遲遲 不結束的冬天。

在紐約的短期電影課上得非常的不順利,後來幾乎都不想去上課了。在這已經沒剩多少朋友的大都會,過得很苦,也很難熬。許多看似有希望,可能獲得的新工作,後來都一一成為泡影。電影課上完後的人生方向,卡在那邊,沒有辦法做下一步的計畫。

後來開始製作南美洲之旅的部落格網頁,開始整理在南美洲的數百張照片,開始寫在南美洲的歷遊故事,很多美麗的回憶,一下子都回到身邊。艾薇塔,企鵝寶貝, 下午茶,探戈表演,七湖美景路,騎馬驚魂,品酒,海邊的斜坡城,沒爬上的火山,伊瓜蘇 (或“伊瓜渚”),搭直昇機,伊葩聶瑪,科帕卡巴納,雷柏龍,荷欣尼亞,聖泰模,瑞可雷塔,密遜,哥多巴‧‧‧甚至於我們的“拖拉庫”Gertie; Ben, Andy, Bernadette, Julie, Amy, Gail, Sophie, Kevin, Jim, Tommy, Gurly, Gaspard, Maryam….許多許多,和此趟旅程有關的回憶。

原來還是在旅行時 (或者是旅遊的回憶裡),我最快樂,最能忘記人生中種種的憂煩。

再去旅行吧!

但,接下來該去哪裡呢?在南美洲後,還有哪個地方能叫我如此神往,如此期待?

想到我在此『南美洲遊記』的第一章『夢嚮南美洲』寫道:“南美洲一直是歐洲之外,這世界上我最嚮往,盼望重遊的大陸。為什麼呢?這個大陸國家‧‧‧不像小小歐洲,有數千年歷史,及各種不同語言文化並存。不僅是我的,也是很多人心目中最想拜訪旅遊的目的地。

是的,還有那“小小歐洲”,那個我全世界“最嚮往,盼望重遊的大陸”!但已經去了歐洲十次的我,西,北,南歐都去過了,甚至連外圍的俄羅斯及土耳其也拜訪了。還有哪些國度我尚未踏上,留下足跡,而衷心期待能去旅遊?

是的,歐洲還有那麼 一塊區域,被異族統治了四,五百年,經歷了兩場殘酷的大戰,在鐵幕內深鎖了四十多年。卻在終於拋棄共產制度後,因種種歷史的包袱,無法全力向前看。卻因頻 頻回顧,走不出歷史陰影,反而陷入新的戰亂,四分五裂。這一區,自始自終,都是名弗其實,『歐洲的火藥庫』。這些年來,去歐洲的行程,似乎總會特別避開此 區。貧窮,治安不佳及戰爭,是大家避開此區的主要理由。但進了21世紀,此區域終於穩定下來了,經濟也開始有大幅成長。似乎一切都有了不少進步。旅遊資訊 如今比較充分,西歐貫有的青年旅社也如雨後春筍地在此區大量出現。因此,也比十年前適合觀光客的拜訪了。

也許,拜訪巴爾幹半島的時機終於到 了。

<全系列 完>




因為 Dragoman 旅遊用露營,自炊的方式就算了,偏偏團費又收的那麼貴。我想以後是不太可能參加他們的旅行團了。所以以後大概也沒機會再坐 Dragoman 旅行團特別設計的,長得很聳,但很耐抄,容量又大的『拖拉庫』(truck,記住,他們是不稱此種旅行巴士為 “tour bus”的)。車前那個大鬍子是 Dragoman 派給我們的副駕駛,牛津畢業的高材生 Ben (聽說是作高級工程師作煩了才來做這種低薪資,但可到很多不同地方旅行的工作)。


另一張我們『拖拉庫』的照片。這張中我們正在 路途中用摺疊椅坐成一圈,享用自己當場做的午餐。

2006年6月28日 星期三

卷39: 遊艇一覽里約灣

在森巴大會串 展覽場一待待到早上八點,回旅館一覺醒來都已經下午兩三點了。這天是星期二,是天主教四旬齋 (Lent) 的『灰燼星期三』(Ash Wednesday) 開始前最後可以狂歡的一天。這也是所謂嘉年華會的『肥胖星期二』(Mardi Gras)。通常這天,各項慶祝活動達到最高潮。到處都是街頭派對,這天大家也喝得特別醉。

這也是 Dragoman 團內許多人在里約,甚至是在南美洲的最後一天。明天週三,很多人即結束在南美洲的旅程,打道回府了。計畫回紐約上電影課的我,也將於週三睌上,由聖保羅離 開南美洲。一時有些離情依依的感覺,尤其是一路從聖地牙哥搭“拖拉庫”Gertie 來到里約的團友,在一起也有五個星期的時間了。這將是我們共處的最後一天,以後會不會有再聚首的機會,也沒有人知道。Dragoman 在這一天沒有安排甚麼活動, 只有在黃昏安排了搭遊艇遊 瓜那巴拉海灣(Baia de Guanabara) 一圈。

已經由高處 (駝背山 及麵包山)觀賞了里約的美景,搭船由水上看,反而沒有覺得很特別。反而覺得有些疲憊,很想趕快下船,吃個飯後回旅館再去休息一下。也許在熱熱鬧鬧的里約已經玩了五,六天,開始倦怠了吧?

也許是在南美洲玩了五,六星期,真的是累了,想回家了。

雖然要回去的,並不是我真正的家,但明天,是真的要走了。

在照片上按一下滑鼠就可看到此照片的放大版


由遊艇的船尾看出去。飄動的,當然就是巴西國旗了。

由 瓜那巴拉海灣看里約財金區的高樓大廈。

Dragoman 出的各大小團的人(大部分別團的我都不認識)都在這嘉年華會的最後一天,齊聚在此艘遊艇上。船上很多人,一面喝酒,一面調情。



在 瓜那巴拉灣的另一邊是里約的衛星城 Niteroi。Niteroi沒什麼特別的,就屬這巴西首席建築師 Oscar Niemeyer設計的『當代美術館』(Museu do Arte Cotemporanea) 最有名。看起來很像個 UFO飛碟的美術館,我記得前一天晚上在森巴大會串中,有個遊行的花車就設計成此美術館的模樣。


Next: 完結篇: 告別南美洲

2006年6月26日 星期一

卷38:美不勝收的嘉年華會森巴大會串

里約的嘉年華會由週五晩上如火如荼展開,連續四天半,一直到週三早上,『四旬齋』(Lent)開始,一年一度的狂歡活動才算正式結束。期間里約各地,到處 有街頭狂歡遊行,以及音樂會表演。街頭活動多是免費,所以不論老少貧富,大家都可來參一腳。著名海灘 伊葩聶瑪(Ipanema)及科帕卡巴納 (Copacabana)濱海大道都有好幾場街頭狂歡遊行。有樂隊演奏森巴樂曲,遊行群眾則各式奇裝異服,男扮女裝的,打扮成卡通人物或動物的,比比皆 是,好不熱鬧。

在市中心 Lapa區的街車鐵道高架下,搭起了臨時舞台。每晚都有樂團演奏,讓民眾們有免費的演唱會可看。周圍的餐廳及啤酒屋則徹夜營業,路上也有不少小販叫賣著各式巴西美食,處處充滿了歡愉的氣氛。

當然,也有不少嘉年華活動是要收費的。有的還蠻貴的,像 Copacabana Palace 的嘉年華舞會,據說一張門票要兩,三百塊美金。這樣的豪華舞會,一定得盛裝出席。穿短褲及拖鞋 ﹝其實是里約街頭的標準裝扮﹞是進不去的。我們倒是接受了 Dragoman 的建議,去雷柏龍(Leblon)區的一家有名的夜總會 Scala參加他們的嘉年華派對。其實 Scala在嘉年華會期間,每個晚上都有不同主題的舞會,最有名的當然是週二晚上的,有一大堆人妖的 Gay Ball。不過我去的是週五晚的『紅與黑』舞會,門票 85 黑奧﹝四十美金左右),並不是很便宜。因紅與黑代表的是里約的一支足球隊 Flamengo 的隊色,舞會中很多人都打扮成足球選手的模樣。舞池前的舞台上有樂團演唱嘉年華森巴舞曲,非常的熱鬧。不過有太多人喝醉,團內好幾個女團員都被吃了豆腐, 有點影響到心情。不到三點,我們就決定打道回旅館了。

街頭遊行 及收費的『主題舞會』雖受歡迎,其實,整個嘉年華會最精彩地,莫過於連續兩個晚上的『森巴大會串』了。

位於『森巴巨蛋』表演場 (其實此場地是長條形,翻成“巨蛋”可能不太正確)的『森巴大會串』每年於週日及週一晚上開張。每晚七個森巴學院 (Samba Schools),兩夜共14隊, 遊行入巨蛋表演場,展示他們這一年的特別主題。由巨蛋的入口走到盡頭,每隊有 80 分鐘的時間。評審在這80分鐘內,就每個學院的服裝,舞蹈,花車,主題曲,打擊樂器演奏,及其他表現評分,由 14隊中選出這年的勝出隊伍。得到首獎的,不只是莫大光榮,也成為全巴西的榜樣。也因此,入圍決賽的 14隊,莫不卯足全力表現。

其實森巴大會串,像我們一般的觀光客,也可以下海到遊行隊伍中參一腳。因為每個森巴學院的陣勢超級龐大,每套特別設計的主題服裝都需要至少兩,三百個人穿 著上陣。一個學院又至少有二,三十套的主題服裝,因此每個學院至少需要好幾千個不必表演唱歌,或在花車上跳舞的“龍套”。任何人只要出得起買主題服裝的費 用,通常可以得到入場遊行的機會 (記得在『勇闖天涯』中,Ian Wright也買了套服裝,跟著上場過了一下參與森巴大會串的癮)。

我今年倒是沒什麼心情參一腳,下海跟著遊行。後來才了解,儘管只是坐在看台上觀賞,一個晚上下來也是蠻累人的。想想看,一個學院遊行80分鐘,外加10分 鐘的中場休息。看一個隊伍就要一小時半的時間。一個晚上七個學院加起來就要 10小時半的時間。晚上九點表演開始,得一直到第二天早上七,八點才會全部結束!

我們週一晚上入場,才發現 Dragoman給我們買的,又是最差的位置,位於靠近巨蛋盡頭出口處,硬硬的座椅也不是非常舒服。因為位於場地盡頭,我們通常要到每隊遊行開始了快半小 時後,才能看到森巴學院隊伍的先鋒 (不過因巨蛋音效還不錯,遊行主題曲倒是一開始就可聽得很清楚﹞。入場的第一隊因不夠熟練,調度不佳,都入場了四十分鐘後,先鋒才到達我們的出口區域。讓 我們前四十分鐘引頸企盼,望穿秋水。

當然,雖座位不舒服,但現場的觀賞效果仍是不同凡響﹝比在旅館看電視轉播有趣得多﹞。森巴音樂重打擊樂器,數百個鼓同時敲打的熱鬧特別叫人蠢蠢欲動。因每 個學院主題不同,所設計的服裝也別具巧思。數百名遊行者穿著特別設計的服飾,尤其別具視覺效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一隊以紀念莫札特誕生250週年而特別設 計的音樂主題。看著100個麥可‧傑克森在留聲機形狀的花車上跳舞,一分鐘之後,簾幕拉開,這一百個麥可‧傑克森,又變成了一百個貓王‧‧‧

很多團友,在看完了三個森巴學院的表演後,就撐不下去,先回旅館休息了。而我一直待到第六個學院表演完,因大家都要走了,我才不甘願的離去‧‧‧

在照片上按一下滑鼠就可看到此照片的放大版



遊行隊伍最前端,帶橘色假髮的,是嘉年華會的『女王』。

數百人打扮成天使的模樣。

這個花車的主題也是和天使有關。

這些服裝上竟作得像艦隊的帆。原來這是象徵十六世紀由歐洲來殖民巴西的葡萄牙艦隊。


有隻大老虎的花車。老虎好像是這個森巴學院的院徽。

花車上的看板作成巴西國土的形狀。上面有有多巴西名音樂家的照片 ﹝雖然我一個也不認識﹞


花車的主題是亞馬遜河流域的印地安人。


殖民地時期穿中古歐式蓬蓬裙的黑人及原住民婦女,象徵文化的融合,I guess。


怎麼連中國的七爺,八爺都出現了,不會吧!

看起來像是古羅馬主題的花車。

未來式的科幻主題。

這也是音樂的主題。可是花車上的這些女郎好像在跳鋼管舞。

到這一隊時,天都亮了。看得出觀眾席上也已走了一堆人。

...但遊行還是沒結束,很多人也還是不想走。

不知是誰把之前看到的帆船艦隊服裝撿到觀眾席上。朦朧睡眼中透過船帆向西看,正好和駝背山上的救世主道早安。

2006年6月18日 星期日

卷37:里約 的『野花村』(Favela)

並不是所有里約熱內盧的一切,都帶給人們美麗的遐想。這城市有懾人的風景,及溫和的氣候,但也因貧富不均嚴重,失業人口眾多,有著非常高的犯罪率。旅遊書 上一天到晚警告,在里約天黑了之後不要一個人在街上亂走,貴重物品不要帶在身上,遇到搶匪東西就交出去千萬不要抵抗‧‧‧等等。害得我們晚上一天到晚在叫 計程車坐,多花了不少錢。其實里約和紐約很像,很多街上店很多,也有很多人走來走去,只要小心一點,並不是天黑了就不能在外面走動。美國很多大城市,如我 住了幾年的 巴爾地摩,市中心天黑後街上幾乎看不到任何人在街上走動,反而感覺起來還比里約恐怖得多。

不過任何人若是看過三,四年前的巴西片『無法無天』(英文片名"City of God"),大概都被片中一再不斷出現的暴力場景給震懾住了。改編於真人真事的此片片中描述的是一群在里約的貧民窟長大的年輕人的故事。文靜的主角長大後 成為半職攝影師,童年時就已生性陰險的鄰居 Ze則成為無惡不作,殺人如麻的黑幫老大,甚至連射殺不到12歲的小孩也不心軟(雖然片尾也是死於一群小孩子的槍下)。片中描述的里約貧民區,黑槍氾濫, 青少年無所是事,成日在街頭械鬥。甚至搶銀行,搶公車也是稀鬆平常。警察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導演 Fernando Meirelles 拍攝手法非常寫實。我當年看了此片之後,被大量的流血鏡頭弄得心有餘悸。當時已經在美國治安超壞的巴爾地摩住過,而且還在紐約被搶過的我,對治安不好,暴 力充斥的城市特別排斥。看完此片後,幾乎都不願意去拜訪巴西了(那時早已風聞巴西治安不佳)。

其實片中背景是 1960年代,巴西正是軍政府掌權時期。整個國家都治理的非常不好,尤其是大城市的貧民區,幾乎是陷於無政府狀態。過去十幾年其實里約治安已經改善很多。 只是此片因意外獲得多項美國奧斯卡獎提名,引起全球觀眾的注意。也因此片中里約貧民窟的恐怖形象,更隨此片而在世界其他角落傳播開來。

洋人的旅行團玩法果然和台灣旅行團不同。台灣的旅行團,是不太可能帶你去看貧民窟的,何況還是被電影演得如此嚇人的里約貧民區。但 Dragoman的行程,卻排了好幾梯的貧民窟觀光。而且非常受歡迎,幾乎每梯都爆滿。根據 Lonely Planet指南的介紹,里約的貧民窟並不如想像中可怕。但要去走一圈,一定得有住在那裡的導遊帶領。不然就算在那裡沒被搶,大概也會迷路走不出來。雖然 『無法無天』片中的描繪的場景仍令我有些害怕,但難得有見識里約『不同的另一面』的機會,而且感覺不去白不去。於是我也 sign-up 了。

我們去的『荷欣尼亞』(Rocinha)區,是里約最大的貧民窟之一。它就位於非常高級的伊葩聶瑪(Ipanema)西邊。在巴西貧民區地理位置特殊的 是,它們多建在山坡地上﹝不像在歐美,通常蓋在山坡地的房子,因看到的風景廣,是最貴,最難買到的。﹞有錢人反而住在靠海邊的平地。因山坡地上的違章房舍 蓋得密密麻麻,猶如野花隨處亂長,因此巴西人以『野花』﹝葡萄牙文為 favela)來稱呼這群山坡上的貧民區。直譯即為『野花村』。其實,真的是聽起來還蠻美的名字。以下的照片,即是在荷欣尼亞『野花村』走走所拍的。也許 是有當地人帶,一點也沒有恐怖的感覺。尤其街上的居民,看到我們這些來“觀光” 的,也仍是對我們很友善。對於『無法無天』電影的描繪,是很難和我們親身看到的野花村聯想在一起的。雖然仍看得出此區生活的匱乏,感覺得出生活品質至少有 了不少改善!

在照片上按一下滑鼠就可看到此照片的放大版


『荷欣尼亞』(Rocinha)的社區中心。他們也有自己的 『森巴學校』,準備參加今年嘉年華會的森巴大會串。

往上走,這一整片都是野花村貧民區。

足球場。巴西的足球可是全球有名的。

窄窄的巷弄,感覺和台灣的九份蠻像的。

典型的野花村一景

這棟比較高的樓房好像是他們的診所。不過巴西沒有全民健保,所以大部份的貧民區居民都沒錢去看病。

往下看還看得到海呢!海邊的高樓並不是野花村的一部份,應該都是有錢人住的。

野花村可愛的小孩,在街上嬉戲著。他們似乎還蠻愛被拍照地。

2006年6月15日 星期四

卷36:上駝背山看巨大耶穌像

登完麵包山後,我們下午上 『駝背山』(Corcovado,及駝背客之意,請別把此山和『斷背山』搞混)去看全里約,也許甚至是全巴西最有名的地標 ─ 巨大 耶穌基督救世主雕像("Cristo Redentor"),此雕像據說是紐約自由女神像外,全世界最大的人造雕像。而且此雕像也代表巴西進入決賽,角逐網路票選的"新世界七大奇蹟建築"

巨大耶穌像位於 一千公尺以上的山頂,我們特別搭了半小時的登山小火車上山。不但就近瞻仰了耶穌一番,也由更高處鳥瞰了整個里約大都會區的美景。

在照片上按一下滑鼠就可看到此照片的放大版


上駝背山可以自己開車,也可以走路 (包準把你累死)。但最受歡迎的上山方式,仍是搭登山小火車上去。因登山火車非常受歡迎,旺季時最好提早一,兩個小時去買車票,不然可能買不到當天的票。 我們去時正好是里約的嘉年華週末,嘉年華女郎(通常頭上戴一堆熱帶水果) 娃娃聳立在模型火車上扭動。

坐紅色小火車上山,兩旁的植被都是南美的熱帶雨林。我特別聽從 "Lonely Planet"書中的建議,靠左邊坐,據說風景比較美。

果然!!往下看得到 Rodrigo de Freitas湖,及湖旁的跑馬場。海邊就是前一天才拜訪過的高級住宅區─ 雷柏龍(Leblon)區了。

上了駝背山,也可以把 瓜那巴拉海灣也可以把 一覽無遺。那天上午剛上山時天氣有些陰沉,相片中的麵包山 (Sugarloaf) 被雲擋住,看得不太清楚。




這就是里約最有名的地標了。展開雙臂,遠遠看還些像個十字架。想瞻仰祂的人,非常非常的多,看照片中有多擠就知道了。在巨大耶穌像前,觀光客最愛做的,即是學耶穌,平展雙臂,作十字型,和祂合照一張。

2006年6月14日 星期三

卷35: 品嘗麵包山的美景

有山有海的里約,海灘有名,幾個海邊的山巖,也非常有看頭。在週六,Dragoman 包了五,六輛巴士,帶領所有留在里約,報了 Carnival add-on package 的團員做市區觀光。里約最有名的“兩座山”:麵包山 及駝背山,當然也是這天觀光的主要目的地。

麵包山,葡萄牙原文 “Pão de Açúcar”(等於是英文的 “Bread of Sugar,”但英文翻成 Sugarloaf),亦可翻成“糖包山”,因為和巴西一種甜麵包 (葡語即稱之 Pão de Açúcar) 形狀很像,因此得名。因為照型可愛,非常上相,也因此成了里約最有名的地標之一。

在照片上按一下滑鼠就可看到此照片的放大版 


這個角度看麵包山,其實是最常出現在風景明信片中照麵包山的角度 ─ 由更高的駝背山 (Corcorvado) 往下看。看得出麵包山正好扼住了 瓜那巴拉海灣到大西洋的 要衝。好友 向哥看到我里約寄去的明信片直指這座山看來像隻 大烏龜,原來里約也有個龜山岩? 其實麵包山旁像 “龜殼”的比較矮的山叫 “Morro da Urca”(葡萄牙文很不好的我,搞不清該怎麼翻)。因兩座山都很陡,上面幾乎沒蓋什麼建築。

這張照片是在 麵包山及Morro da Urca的山腳拍的。我們在那裡搭登山纜車上山,先到 Morro da Urca的觀景平台,再搭第二段攬車上麵包山。那時看到麵包山山頂雲霧繚繞,很擔心上去後什麼都看不到。沒想到一旦上去後,雲霧便散去了。



搭第一段纜車上 Morro da Urca(龜殼山?)的山頂。


纜車入口處 ˙麵包山及 Morro da Urca的迷你模型。

到了麵包山山頂,可以將大西洋岸的幾個海灘一覽無遺。圖中右下方頗為隱蔽的海灘是比較沒有名氣的 Vermelha Beach;右上方呈新月型,蠻長一片的即是大名鼎鼎的 科帕卡巴納 (Copacabana)海灘了。

同一個角度看 科帕卡巴納海灘,看得出整個海灘其實是被群山包圍的。

這 張照片將里約的美景一網打盡。除了照到我們搭的登山纜車及鳥瞰下的Morro da Urca外,左側的科帕卡巴納海灘 及右側的瓜那巴拉海灣也都照進去了。連在雲層之上的駝背山都照進去了(接近照片右上角)。看得到駝背山上那一根像紀念碑的物體嗎?是的,那就是里約最有名 的地標,巨大救世主耶穌像。

麵包山頂的觀景台上,觀光客滿坑滿谷,無所不在。

另一個角度看瓜那巴拉灣側的海灘。這張照片把駝背山照的比較清楚,高展雙臂的巨大耶穌像也比較看得清輪廓。

2006年6月13日 星期二

卷34: 里約市中心的前衛建築

看完了幾個里約著名的海灘後,我來到了里約的市中心("Centro")。

和美國大多數的城市一樣,里約的市中心通常只有週一到週五的上班時間適合拜訪。週末及天黑之後,幾乎整個區變成空城,商家也關店了,感覺起來非常恐怖 (加上巴西的治安比美國還不好,在空蕩的街上亂逛,很容易被搶)。但因嘉年華會期間,市中心有不少街頭奇裝遊行,許多廣場還有免費的演唱會,市中心非常熱 鬧。我接下來幾天,雖然是沒人上班的週末,還是在街頭亂繞了好幾圈。

其實里約市中心並沒有什麼特別知名的景點,但至少有些地方還值得至少去拜訪一趟。像幾棟建築都非常的有前衛風,蠻有趣的。

在照片上按一下滑鼠就可看到此照片的放大版



里約位於市中心的的市立劇院 (Theatro Municipal)。本身雖設計典雅,但感覺好像還沒有台北的國家劇院大。不過據說這歷史一百多年的劇院裡面有林布蘭特 (Rembrandt)的真跡。但嘉年華會期間,劇場整個關閉,我也沒有機會進去參觀。

巴西汽油 (Petrobras, 類似中油的國立時油經銷公司) 的總部。蓋得還蠻像一種西方人常玩的疊積木遊戲 ─ Jenga

大都會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這教堂已經蓋了有三十年了,造型非常前衛,和一般傳統的天天主教教堂看起來非常不一樣。

大都會教堂內部仍是有一般教堂內部常見的 彩繪玻璃。


週五下午,一年一度的嘉年華會即將展開。工作人員正緊鑼密鼓地布置接下來三天演唱會的舞台。富還有可以坐下來喝啤酒的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