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0日 星期一

卷12: 老巴塔哥尼亞特快車的終點

2000年,我在台北書展買了一套上,下集,美國作家 保羅索魯 (Paul Theauroux)著的『老巴塔哥尼亞特快車』。書一開始他有天異想天開,看著美洲的火車路線圖,發現整個美洲大陸最南一直到阿根廷的 Esquel,都有火車可以到達。於是他決定一路只搭火車,不坐飛機,由美國的波士頓一直旅行到阿根廷的 Esquel (美國的名作家真的錢賺很多,才有這樣多閒功夫。不像台灣“名作家”還得主持節目賺外快,才有錢去旅行…)。

到Esquel 的這一段的列車稱“老巴塔哥尼亞特快車”,其實是蠻短的一段,僅有400公里左右 (西班牙原文稱為 La Trochita)。這本書很長很長,作者到達阿根廷,在布宜諾艾利斯和老邁的名作家 波赫士 (Jorge Luis Borges,在這次會面不久後就過世了)見面的那一章,算是全書的高潮。 書末他終於到達終站 Esquel 的那一章,反而讓人沒什麼深刻印象。

中 文的《老巴塔哥尼亞特快車》到2000年才出版,但保羅索魯其實是在1970年代末期做這趟旅行的。當時他行經的拉丁美洲國家,不是正在內戰,就是由獨 裁軍政府掌權中。當時的阿根廷也不例外,正好在1976到1983年軍政府掌權的「大整肅」(El Preceso)期間。當時到阿根廷旅行,人民見到外籍遊客,大概多噤若寒蟬。可惜索魯筆下的布宜諾艾利斯,除了強調它濃濃的歐洲風味,並沒有特別強調當 時的社會背景。

後來讀 Lonely Planet 才得知,當年的『老巴塔哥尼亞特快車』早因經營不善,在1993年停止營運了。倒是 La Trochita 之名仍得以保留,以觀光列車的形貌,單一車廂偶爾行駛於 Esquel 及不到100公里外的 El Maiten 間。

『老巴塔哥尼亞特快車』這本書對我的旅行,甚至寫作風格,其實是有一定程度影響的。我在2000年看了這本書後,因新工作還得等一陣子才開始,竟飛到加拿 大極東的 哈利法克斯 (Halifax),一路搭加拿大國鐵 (VIA)回到溫哥華。總共坐了七千多公里(可惜因都是在同一個國家裡,我對加拿大又熟悉,這一趟行程並沒什麼特別的感動)。而保羅索魯寫作有時尖酸刻 薄,對批評自己旅遊所到地點若看不慣,決不手軟。這點我也學到了一些。

到了 Esquel,我們只有40分鐘的時間。趁團員去市場採購晚餐材料,我正好四處逛一逛。這城鎮既不漂亮,也沒什麼特色。本想走到火車站,看看那老巴塔哥尼 亞特快車/La Trochita是否停在站裡。但當天天氣炎熱,整個 Esquel市區又沒什麼遮蔭的地方。走了五分鐘,終是放棄折返了。

其實,尋找書中描述,但其實真實生活中已不存在的事物也沒什麼意思。前方還有一大段路要趕。


上圖:在Esquel 市區看到的一個指得令人頭昏眼花的路標。老實說,這是全城唯一看到值得拍下的景觀。這麼無趣的城鎮,難怪當年保羅索魯的書會結束得那麼反高潮 (anti-clima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