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4日 星期三

第七章:地拉那漫遊(下)


Tirana Backpaccker Hostel 住的客人不多。可是實際上,我也比較喜歡這種小型的青年旅社,比較有機會和其他的旅者聊天。而且像阿爾巴尼亞這種冷僻,觀光客沒那麼多的國家,會來這裡的旅者都比較有豐富的旅行經驗。這些人見過的世面較多,也比較有話可聊。

我那房間住了個波蘭人 Pawel (就是相當於西歐語言的『保羅』啦!),住 Poznan,因只有一週的假,用 LOT波蘭航空的里程換了免費票來到巴爾幹半島。先在阿爾巴尼亞旅行,然後經馬其頓,一路到保加利亞的索非亞。他這天要下到阿爾巴尼亞南部去看看。後來聽他說他一年中有半年住美國,我大概猜到他有美國綠卡,每年要去坐半年的移民監。

另外一個瑞典人 Sven一路從克羅埃西亞旅遊過來,然後還得回杜布洛尼克搭機回瑞典。

當然,對他們兩人來說,這都是短的旅遊行程。出發不到十天就要回家了,有點像我們從台灣去寮國或緬甸旅遊一樣。

這裡幾乎都沒看到亞洲人。甚至,連勢力龐大的美國觀光客都很少。不過我們青年旅社裡倒是有個美國旅客 Artemis,她是在路易斯安納州的大學教戲劇的講師,申請到經費來到阿爾巴尼亞及保加利亞研究古典戲劇。古典戲劇?為何來阿爾巴尼亞?希臘不是比較合適嗎?原來,古阿爾巴尼亞人的前身叫 Illyrian,在古希臘時期就有了自己的王國。只是後來被羅馬人滅亡,所以他們文化一直在西方歷史中沒什麼地位。不過有 Artemis的講解,我至少對 阿爾巴尼亞的文明比較有多一點認識。

抵達地拉那的第二天一早,先去 Pasticeri Francais 喝咖啡吃可頌 (嗯,因為是 Lonely Planet 推薦的)。這家咖啡店在地拉那好像蠻高檔的,雖然這樣吃還不到 200 Lek (2 美元),在地拉那算是蠻貴的。也須因為這樣,裡面都沒什麼客人。

接著我走過 Lana 河,走回地拉那最有名的大廣場 ─ Skenderbej 廣場。昨天為了趕到旅社 check-in,沒拍到照片,今天要用力的拍一拍照。尤其我朋友中,不論哪一國人,沒人來過阿爾巴尼亞。所以更要用力拍一拍照了 

Skanderbeg 是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英雄。十五世紀,土耳其人入侵時,他曾領軍擊敗土人兩次。但他一死,土耳其人屢戰屢勝,阿爾巴尼亞接著就亡國了。不過阿爾巴尼亞敖到 1479才亡國,撐得比東羅馬帝國還久 (1453年土耳其人攻下伊斯坦堡),這也可以說是 Skanderbeg的功勞,難怪幾來,Skanderbeg一直是阿爾巴尼亞人的首席民族英雄。

我不曉得阿爾巴尼亞文的文法,不過以 Skanderbeg 為名的廣場寫成 Sheshi Skenderbej。
當然,整個廣場最明顯的是 Skanderbeg 的騎馬像



上圖: Skanderbeg 的騎馬像上還飄著很大一面的阿爾巴尼亞國旗



這廣場因為是地拉那的中心,一旁有不少重要建築。像是國家劇院及芭雷舞廳。


上圖:Skanderbeg 的騎馬像後方的國家劇院。

這一定是共產黨蓋的,才會蓋得這麼沒想像力,看來很沒特色。現在一樓有家書店,賣很多英文書。所以我還進去翻了翻書。


廣場的東邊是 Et'hem Bey 清真寺。雖然看起來不太大,其實它可是地拉那最古老的清真寺。



廣場的另一邊,算是西北角,則有很大的一棟建築,這是阿爾巴尼亞國家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的正面還畫有壁畫,上面都是阿爾巴尼亞歷史上的名人。當然我一個也不認識  



其實很想進這博物館參觀一下,看看這小國的歷史到底有多苦情。不過因為這天是週一,博物館都沒開,只有明天再來了。

由Skenderbej 廣場沿著主要道路南下,這條我前一天傍晚才走過的路上,其實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先是會經過『國家藝廊』(National Art Gallery)。不過這天是週一,當然『國家藝廊』沒有開。接下來,會經過 Hotel Dajti,是當年共產黨時期接待外賓來訪的主要旅館。據說曾經每間客房都有竊聽裝置。現在看起來雖然並不破爛,但還是舊舊的。

過了像小水溝的 Lana 河以南,又看到了昨天經過的『金字塔』(何杰紀念館)。這又回到了我青年旅館所在的 Blloku 區。接下來不轉彎回青年旅社,大路一直走到底,則是地拉那大學。



 

咦,這就是我昨天下公車時,從車站往南看,一路到底看到的建築。我還以為這建築在 Skenderbej 廣場上,沒想到站前大道,可一眼毫無屏障地一直看到路底端的地拉那大學建築。共產黨好像真的很愛這種超級大道,以宣示國威。不過地拉那這大道沒什麼了不起的,聽說北京還有更大的‧‧‧

 

走累了,該去找地方吃午餐吧!



嗯,他們也有麥當勞‧‧‧

 

不對,這招牌不太一樣。而且速食店的名字叫 Kolonat,沒看到 McDonald's



看一看菜單,賣的東西還真的是和麥當勞差不多。連看板上這大大的雙層漢堡都和麥香堡長得一模一樣啊!好像又回到了25-30年前的台北。當時麥當勞還沒進軍台灣,記得滿街都是 『麥當樂』。一直到麥當『勞』在民生東路,敦化北路口開第一家店。我才了解吃了好幾年的 麥當『樂』是冒牌的。還好 Kolonat 沒自稱麥當『奴』(McDonannu),不然真的是想漁目混珠了。

 

我還真的進去點了麥香堡特餐 (or whatever it is called),不過台幣 120左右,並不是真的很便宜。但也許因漢堡肉有加些調味 (巴爾幹半島的飲食,絞肉都愛加些調味料),感覺比麥當勞的好吃  

下午在Tirana Backpaccker Hostel休息,一直到晚餐時間才再出去逛逛。晚餐其實我只想隨便吃吃,最後就在路邊買片 pizza 餅吃 (才 35 lek左右)。但後來,我想看夜景,跑到在地拉那算是最高的餐廳 (其實也不過10樓左右)喝生啤酒。生啤酒一杯120 lek 左右,其實也還好啦,不是很貴。坐著坐著,這餐廳其實應該是『旋轉餐廳』,可是不曉得為什麼坐了很久,也沒有在動的感覺。



窗外,地拉那的夜還蠻璀璨的,燈火通明。往北邊看過去, Lana 河的北邊就是 Parku Rinia (雷尼亞公園),公園中有個漂亮的噴水池。池傍是個兩層樓的賭場,其中還有個高級義大利餐廳,及冰淇淋店。翻開『In Your Pocket Tirana』及 『Lonely Planet』,這棟華麗建築竟叫作‧‧‧Taivan Kompleksi

 

 英文是 Taiwan Complex (台灣中心)!

為什麼在阿爾巴尼亞的首都,會有以台灣為名的建築?還是特別華麗璀璨,和其他地拉那就建築都不大搭調的這棟有賭場及高級餐廳的『走資派』聚集地?

阿爾巴尼亞一向親中共,對台灣不友好。當年,甚至是他們提議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搶走台灣席次,把台灣排擠出聯合國的 (也照成台灣人民接下來三十多年來在國際上被無止境的欺壓)。為什麼在阿爾巴尼亞的首都的黃金地段,會有個台灣中心呢?

我後來問了青年旅社的阿爾巴尼亞員工,也沒人搞得清楚



但無論如何,還好有這以『台灣』為名的建築,地拉那 從這角度看,還真的愈夜愈美麗。夜景亮麗,一點也不像稍舊的旅遊書寫的,因路燈太少,晚上出門還得帶手電筒。原來連曾經是『全歐洲首席窮國』的阿爾巴尼亞的首都,這幾年來也有了長足的開發與。窮苦的阿爾巴尼亞當年當中共的打手,排擠了台灣。但現在以台灣為名的建築,卻美化了地拉那的夜,使得她不像過去那樣的,晦暗破敗。也因此終於感覺起來,像個歐洲國家的首都。台灣和阿爾巴尼亞,兩個總被排擠在歷史的邊緣,爺爺不愛,姥姥不疼的小國,在 21世紀初,以這種很奇怪的方式,和解。

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第七章:地拉那漫遊 (上)


本來應該 18小時的渡輪,竟坐了 20 小時!抵達時都已經快五點了。

我知道要付 10歐元入境費,但人都出了船了,才知道入境費要在船上的免稅店旁的櫃檯先付好,拿著收據再交給海關的官員,不是直接在海關繳錢。這害我又得跑回船上。因還有一堆人在下船,走反方向的我要回船上第五樓,非常不容易。其實剛剛可能有廣播播報得在櫃檯繳入境費。但因為只有義大利文,及阿爾巴尼亞文,所以我有廳也沒有懂。

但至少,折騰了半天,終於順利的入境了!
 

不過因為 2006年曾由希臘前往阿爾巴尼亞南部的 Saranda及古蹟 Butrinti『一日遊』(請見英文遊記:
Part IV: A Less Mysterious Country - Saranda, Albania『不再神秘的阿爾巴尼亞』),因此阿爾巴尼亞對我來說並不算新的國家。

 

出了渡船頭的海關後,我急著換阿爾巴尼亞幣。雖讀旅遊書知道海關外面就有人在兜售當地幣,而且在阿爾巴尼亞這是合法的,不用擔心要躲警察。但我到的時候,只剩一個人在招攬生意。我用英文詢問匯率,那個人一聽到我用英文,講了一句阿爾巴尼亞文,就不理我了。

哼!不想作我生意就算了  

還好附近有一家在德國常看到的銀行,於是先去提了兩千 Leks (122 Lek = 1 歐元)

杜雷斯港 (Durres)不但是阿爾巴尼亞第一大港,其實是1920年代遷都地拉那前,剛獨立的阿爾巴尼亞的首都。這個城市其實比地拉那歷史悠久得多。甚至可以看得到有數千年歷史的古羅馬城牆,還有個我有點想看的『考古學博物館』(Archaeology Museum)。可是我作了20小時的船,實在很累。而且已經下午五點多了。因我不想在天黑後才到地拉那 (不確定那裡的治安如何),所以在銀行附近的公車站,看到有公車馬上要走,付了 100 Leks, 馬上就衝上車了。

兩城之間只有 45分鐘的車程,其實蠻近的。根據旅遊指南,地拉那是個沒有『中央公車站』的城市。往阿爾巴尼亞每個不同地區的巴士在城內有各自“聚集”的區域,通常小巴就停在路口附近,乘客要自己問司機才能找得到自己要搭的巴士。

阿爾巴尼亞雖然也有火車,但有跟沒有一樣。首先,這火車只有國內線,火車通不到別的國家 (何杰時代『鎖國政策』的後遺症)。其次,火車班次很少,車速又慢。因此,幾乎沒什麼人要坐火車,寧可坐公車。其實杜雷斯到地拉那,一天有六班火車。只是我已經找到了公車,就懶得去看火車時刻表了。

沒多久,地拉那就到了。沒想到由杜雷斯來的公車,到了地拉那時剛好就停在火車站的對面。看看地圖,發現火車站位於地拉那市中心的北區。往南看,前面有這條很寬闊的大路,應該就是南北向的主要大路 Boulevard Zogu I。一路通到道路的底端,有一棟蠻有氣派的建築 (後來才發現是兩公里以南的地拉那大學)。很不幸地,因為這裡的路都沒路標,我只能“假設”這條大路真的就是 Boulevard Zogu I。往前走,該就是前往市中心了。

 

一路走著,不但店很多,發現還有不少旅行社,賣到其他城市的車票。去雅典的尤其多,但也有到伊斯坦堡,甚至遠達倫敦的。愈走愈熱鬧,也愈相信自己沒走錯。接下來到了個很大的廣場,廣場中有個大大的阿爾巴尼亞國旗。國旗下有個英挺的騎士像。沒錯,這應該就是地拉那市中心最主要的 Skenderbej 廣場了。

周圍還有個清真寺,及一個像國家劇院的建築。但因已經七點多了,我得趕快先去青年旅館。先沒時間在這裡照相。

繼續直走,又過了個小河,路左邊看到了這個大大的建築。



看起來好像金字塔的建築,可是上面竟貼滿了美國國旗。

原來這是『何杰紀念館』(Hoxha Museum)。但現在好像根本沒人稱它為紀念館,就只叫它『金字塔』(pyrimid)。裡面早已改裝成充滿資本主義色彩的disco。外面,則有不少小販在賣烤香腸,氣氛和我們的『自由廣場』(『前』中正紀念堂)蠻像的。只是我們的『自由廣場』比他們氣派多了 

至於那些美國國旗,則是歡迎幾天前才拜訪阿爾巴尼亞的美國總統小布希。小布希是歷史上第一位拜訪阿爾巴尼亞的美國總統。雖然他在美國國內評價甚差,到別國訪問永遠都有一大堆人抗議示威,阿爾巴尼亞人為了表示好客,還是給了他英雄式的歡迎牌場。

到了”金字塔”,也等於進了地拉那最高級的 Blloku 區。Blloku區從前是阿國共黨高官所住的區域,一般老百姓根本就不能進來。這一區走一走,果然獨棟花園洋房建築特別多。到了 Ismali Qemali 路左轉一直走到底,過了馬路,是一棟有點義大利風味的鵝黃色花園洋房建築。這就是地拉那唯一的青年旅社 Tirana Backpacker Hostel,也是我今晚將投宿的地方了!看起來還蠻有義大利風味的。


在青年旅社的綠色大門前按了很久的電鈴,才有個女生出來開門。我事先沒有登記,但還好還有好幾個空床位。我被分到2樓的一間六人房,看到裡面好像只有三張床有人睡。房間一旁,還有大大的陽台,早上可以在那喝咖啡。

廚房在後院,算是半露天的。早餐並沒包括,這樣子是一晚12歐元。要用網路還要一天付一歐元。雖然這樣的價位還好 (和西歐,尤其是倫敦比),不過在巴爾幹半島國家並不是特別合算的。(像我後來在保加利亞及馬奇頓還找到一天十歐元,位置和設施都很好的)

整個弄完都八點多了,天也快黑了。我趕快走出去,到附近看看有什麼店,可以買飲料和吃的東西。

2006年在的『第二次巴爾幹半島之旅』出發前,我到 『In Your Pocket 』網站下載了很多迷你『城市旅遊指南』(通常只有四到八頁,非常簡便)。其中地拉那的 In Your Pocket Guide 寫得真是沒有誠意,讀了以後讓人都不想去了。其中寫道:『地拉那因為窮,滿地坑坑洞洞,塵土處處,戴隱型眼鏡會很傷眼。另外,因為大部分的街道都沒路燈,晚上什麼都看不見,所以在街上走要記得帶手電筒,不然會摔到坑洞裡。不摔死,也可能摔成重傷‧‧‧』

 

有‧‧有那麼誇張嗎?

我這趟旅行碰到最『暗』的,幾乎沒有路燈的城市是烏干達的金甲 (Jinja),還不至於上街都要帶手電筒 (不過很多地方沒路燈是真的,坑洞也不少)。難道地拉那的夜,比『黑暗大陸』還要黑暗嗎?

沿著剛剛走過來的 Ismali Qemali路 走回去,現在天是真的黑了,是有點暗。但其實一路上,都還是有路燈。

穿過剛剛走來時走的那條 Boulevard Deshmoret e Kombit (這其實是 Blvd Zogu I 的同一條,只是過了河後也換了名字),感覺 Ismali Qemali路突然變熱鬧了。一下子覺得夜店一大堆,還有 “Cowboy Pub Mahattan” 這種美式名字的酒吧。連巴黎及拉斯維加斯都有的 Buda Bar 也出現了,門口還放著個不太真實的佛陀像。這裡餐廳也很多,不過菜單多看不懂,不敢進去亂點。

後來找了間賣很像沙威瑪的,以烤肉三明治為主的店。叫了個 gyro 三明治及汽水,才一百多塊 Lek,相當是一歐元多一些。一餐就便宜地解決了。

接下來,又往北走,回到河邊,對面就是 Rinia Park 了。感覺街上人很多,非常熱鬧。街道也不至於坑坑洞洞,路燈‧‧‧當然是都有了!



那旅遊指南不知是 2005 還是更早以前寫的?難道這兩年內地拉那多了這麼多路燈嗎?不曉得為何連旅遊書都把地拉那寫得如此落後,他的鄰國人民也一直把它當成『番邦』,還勸我不要來。也因此,看到眼前繁華的地拉那之夜,反而有些錯覺似的驚艷。


 

《待續》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阿爾巴尼亞 (Albania) 簡介


國旗



這是阿爾巴尼亞人精神象徵的雙頭龍。基本上也是全球阿爾巴尼亞人的精神象徵,像今年科索沃勳布獨立時,慶祝群眾中很多人也揮舞著這個國旗 (科索沃的人口百分之90是阿爾巴尼亞裔),雖然這明明就不是他們的新國旗。

人口: 三百二十萬左右(果然是小國)
面積: 2萬平九千方公里左右 (果然比台灣還小,雖然比人口密度,並沒我們恐怖)

地理位置及地圖




主要貨幣: Lek。一歐元 (Euro) 可換122 Lek。基本上像其他東歐國家,阿爾巴尼亞幣也是鎖定歐元。

首都: 地拉那 (Tirana)

第一大城:地拉那 (Tirana)

最 受歡迎的觀光景點:南部的古羅馬遺跡 Butrinti (UNESCO 人類文化遺產),鄂圖曼風格山中古城 Gjirokastra (也是UNESCO 欽定人類文化遺產)及 Berati, 阿爾巴尼亞古都庫魯亞 (Kruja),亞德里亞海的美麗沙灘,以及和馬其頓交界處的歐黎德湖 (Lake Ohrid)。

現任首相:Sali Berisha,另有虛位元首 Bamir Topi
官方語言:阿爾巴尼亞文。

其他補註:

阿 爾巴尼亞一直可以算是歐洲最被邊緣化,最沒人知道的國家。就算是在戰亂不斷,命運多舛的巴爾幹半島,阿爾巴尼亞的命運幾乎也是慘中之最。不像其他巴爾幹國 家,阿爾巴尼亞一直 拖到1912年才獨立,而且獨立時阿爾巴尼亞人很多的科所沃還被塞爾維亞瓜分走 (於是為後來的戰端埋下伏筆)。獨立後經濟上受義大利控制,幾乎就是義大利的殖民地。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在義大利執政後,乾脆併吞阿爾巴尼亞。也因兩國歷 史上的關係,阿爾巴尼亞人一直以義大利文為第一外國語 (而不是英文或法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義大利勢力被驅逐出境,共黨頭目恩維 ‧何杰 (Enver Hoxha)掌權,採取比蘇聯還極端的社會主義制度,並實行類似中國的『大耀進』及『文化大革命』的造成人民水深火熱,吃不飽穿不暖的社會活動。阿爾巴尼 亞在赫魯雪夫時期,因不滿蘇聯的『修正主義』策略,認為不夠堅持共產主義,因而與蘇聯決裂。開始和遙遠的中國頻頻交流。在毛澤東死掉,四人幫大審,中國也 採取較接近資本主義的經濟策略後,阿爾巴尼亞又與中國決裂。之後基本上採取『鎖國政策』,外國人進不去,阿國人也出不來,被譽為『歐洲的北韓』。何杰在 1985年死亡,但八零年代末期的『蘇東波』完全沒掃到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繼續掌權,經濟日益蕭條破敗,偷跑到義大利及希臘的非法移民也愈來愈多。一直到 1992年,鄰國南斯拉夫都已四分五裂了,阿爾巴尼亞共黨才垮台,結束執政,才算是走出鐵幕。

基本上一直是歐洲『第一窮國』的阿爾巴尼亞 在脫離鐵幕後也很少上報。但只要上報幾乎全是壞消息。大家可能會記得的是 1997年全國性老鼠會倒掉時,造成的大暴動。另一個牽扯到阿爾巴尼亞的新聞,是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因賽爾維亞政府軍實施『種族清洗』,數十萬阿爾 巴尼亞裔科索沃難民湧入阿爾巴尼亞,造成國際關注。但也因民間難民救助組織進駐,及為了重建鄰國科索沃,外資也大量湧入。如今阿爾巴尼亞收入已超越摩達維 亞,不再是歐洲第一窮國。雖政府積極開放,但貪污嚴重,幫派橫行 (德國被偷的賓士車常會後來出現再阿爾巴尼亞)。雖有心要加入歐盟(European Union),改善經濟地位,但一般咸認 2020年前不太可能有希望。

目前台灣人仍需辦簽證才能入境,但美,加,纽,澳及歐盟國家的護照已不再需要辦簽證,但在入境時要付 10歐元『入境費』

愈讀更多資料,

BBC Country Profile:
http://news.bbc.co.uk/2/hi/europe/country_profiles/1004234.stm

維基百科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ba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