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掉了這個才做了不到兩個月,做得很不起勁的新工作。從今以後也不必每次走五,六公里的路,只是為了到這位於荒郊野外的的小學校上班。搬離冬雨綿綿的北加州舊金山灣區,先回台灣修養生息。
然後展開另一段旅程。
其實,想去阿根廷及巴西旅行,也想了好多年了。雖然去過秘魯及厄瓜多兩個南美洲國家,卻一直沒機會去南美洲南端的溫帶國度。這回橫下心,決定參加個全程開 車 (Overland)的露營團,花五個星期的時間,一路由智利 (Chile)的首都聖地牙哥(Santiago),開到巴西(Brazil)的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到達里約的那個週末,正好趕上嘉年華(Carnival)慶祝活動。
終於可以一償宿願,於此趟旅程中拜訪好幾個多年來想去卻一直沒去成的地方 (參見我網站上: 『十個我最想去卻仍沒拜訪的地方』)
其實,南美洲一直是歐洲之外,這世界上我最嚮往,盼望重遊的大陸。為什麼呢?這個大陸國家不多,歷史也不悠久。多數的的國家,不是說西班牙 文,即是葡萄牙文,文化的差異並不大。不像小小歐洲,有數千年歷史,及各種不同語言文化並存。不僅是我的,也是很多人心目中最想拜訪旅遊的目的地。
為什麼如此嚮往南美洲?
其實,歸納一下,可以溯源於下列三段事由;1991 的紐澳之旅,1999年拜訪安第斯山中的的喀喀湖及馬丘比丘,以及2005年初看了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Motorcycle Diaries)。
想去南半球度夏日:1991年參加救國團寒假海外活動(當年未當過兵的役男,除了參加救國團海外團外,幾乎沒有 別的管道可出 國旅遊),到澳洲和紐西蘭玩了十幾天。這趟可說是『改變了一生的旅程』,不但培養了我要環遊全球,世界走透透的志向,也認識了後來相交十多年的好友(也寫 出了篇得獎的『南半球的夏天』。但是,最令人難忘的,是了解到地球上還有這麼大一塊土地,與我們所住的家鄉季節完全相反。
後來搬到北美洲,人生事事不順,居住的美東地區冬季又氣候嚴寒。常常幻想,飛越赤道線,季節顛倒。時節一下由北美寒冬轉為南美盛夏,是否我膠著絕望的心境也可隨著冰融飛揚起來?
這些年來又拜訪了南半球兩次。拜訪秘魯時是當時的秋初,氣候和北美的初春並沒太大差異(雖然我至少暫避開了北美令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花粉過敏季節)。一年後,在台灣的暑假時拜訪南非,反而趕上了開普敦連綿的冬雨,令當時失業的我更加心情沮喪。
南半球,是該在北半球的冬季時分去拜訪的。
安第斯山的沉寂:1999的初春來到了秘魯,是我第一次踏上南美洲的土地,除了為印加帝國古文明的興亡深深感觸外,更驚懾於安第斯山的高聳壯闊。
縱貫南美洲大陸的安第斯山 (Andes),是亞洲的青康藏高原之外,全世界最高的山脈。多數山巒動輒標高五,六千公尺。儘管狀麗,卻令訪者因高山症吃盡苦頭。我當時抵達的的喀喀湖(Largo Titicaca) 後也得了高山症,又是頭痛,食欲不振,嘔心,失眠。但也因為高山症的經驗,反而更能感受貼近這安第斯山美景的不易。後來走印加步道來到印加文明最著名的遺跡;天空之城『馬丘比丘』(Machu Picchu)。感動之餘寫下了文章『安第斯山的沉寂』。雖後來一直沒機會重訪秘魯,這些年倒是長心繫這片山巒,等待重訪時日。
想到安第斯山的南段,我還尚未拜訪呢!安第斯山南段,基本上是太平洋岸的智利和大西洋岸的之阿根廷的界山。因已進入溫帶氣候區,有比較多的冰河與峽灣,應該又是一番不同風景吧?
想去南美洲,重新貼近好久不見的安第斯山。
切的摩托車日記:畢業後流浪多年,找不到合適的永久工作,也一直沒住到一個自己能滿意又可以接受的城市。連難 得決定要買間公寓,都被惡毒的 中國大陸律師騙走了一堆錢。後來美國房地產亂漲,使得購屋心願更加遙不可及。搬來搬去,成了名符其實的『都市游牧族』(Urban Nomads)。雖不情願,也只是看著年輕時的理想志向,一點一滴流失殆盡。
唯一仍能令我歡心期待,去全心計畫的,便是旅行了。
後來看了Walter Salles改編切‧格瓦拉(Che Guevara)寫的Motocycle Diaries 所拍的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片中的 切只是個24歲的阿根廷醫科學生,想在畢業開始行醫前,以騎機車的方式將書本中廣大南美洲大陸,親身遊歷一遍。但此行卻改變了切的一生。在沿途見識了庶民 (尤其是印第安原住民)的苦難及被剝削後,他投入了革命運動。成為那一代左派份子的楷模。
我並不贊成切‧格瓦拉的激進思想(也覺得後人將他的形象過度美化),也覺得Walter Salles 把此片拍得過度灑狗血了一些。但此片無可厚非的,是我記憶中把南美大陸拍得最美,最另人嚮往的電影。由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巴塔哥尼亞的湖泊區,由智利港都 瓦帕萊索 (Vapalraiso)到北智利的Atacama礫漠,由秘魯的庫斯科及馬丘比丘,到亞馬遜河叢林,這部片子拍出了南美洲的壯麗及景致的多變。看了此片 後,很少人會不想開始計畫去南美洲一遊。就算因種種理由,了解自己短期內去不成(尤其由台灣到南美洲,實在是太遠了),許多人仍不免“夢遊”南美洲一番。
“夢遊”太久的我,覺得不想再等下去了。
對切來說,他的『摩托車日記』之旅是場改變他一生的旅行經驗 (A life-changing trip)。我也曾經有過那樣的life-changing 旅遊經驗 (雖然沒有戲劇化到 切的那種程度)。那樣的經驗,1991年,在紐澳;1999年,在秘魯。
很想再去南半球過夏天,很想再去看安第斯山,也很希望,能再有一次那樣的 life-changing trip。
2005年的聖誕節,我領悟到,我不想再等了。
然後展開另一段旅程。
其實,想去阿根廷及巴西旅行,也想了好多年了。雖然去過秘魯及厄瓜多兩個南美洲國家,卻一直沒機會去南美洲南端的溫帶國度。這回橫下心,決定參加個全程開 車 (Overland)的露營團,花五個星期的時間,一路由智利 (Chile)的首都聖地牙哥(Santiago),開到巴西(Brazil)的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到達里約的那個週末,正好趕上嘉年華(Carnival)慶祝活動。
終於可以一償宿願,於此趟旅程中拜訪好幾個多年來想去卻一直沒去成的地方 (參見我網站上: 『十個我最想去卻仍沒拜訪的地方』)
其實,南美洲一直是歐洲之外,這世界上我最嚮往,盼望重遊的大陸。為什麼呢?這個大陸國家不多,歷史也不悠久。多數的的國家,不是說西班牙 文,即是葡萄牙文,文化的差異並不大。不像小小歐洲,有數千年歷史,及各種不同語言文化並存。不僅是我的,也是很多人心目中最想拜訪旅遊的目的地。
為什麼如此嚮往南美洲?
其實,歸納一下,可以溯源於下列三段事由;1991 的紐澳之旅,1999年拜訪安第斯山中的的喀喀湖及馬丘比丘,以及2005年初看了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Motorcycle Diaries)。
想去南半球度夏日:1991年參加救國團寒假海外活動(當年未當過兵的役男,除了參加救國團海外團外,幾乎沒有 別的管道可出 國旅遊),到澳洲和紐西蘭玩了十幾天。這趟可說是『改變了一生的旅程』,不但培養了我要環遊全球,世界走透透的志向,也認識了後來相交十多年的好友(也寫 出了篇得獎的『南半球的夏天』。但是,最令人難忘的,是了解到地球上還有這麼大一塊土地,與我們所住的家鄉季節完全相反。
後來搬到北美洲,人生事事不順,居住的美東地區冬季又氣候嚴寒。常常幻想,飛越赤道線,季節顛倒。時節一下由北美寒冬轉為南美盛夏,是否我膠著絕望的心境也可隨著冰融飛揚起來?
這些年來又拜訪了南半球兩次。拜訪秘魯時是當時的秋初,氣候和北美的初春並沒太大差異(雖然我至少暫避開了北美令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花粉過敏季節)。一年後,在台灣的暑假時拜訪南非,反而趕上了開普敦連綿的冬雨,令當時失業的我更加心情沮喪。
南半球,是該在北半球的冬季時分去拜訪的。
安第斯山的沉寂:1999的初春來到了秘魯,是我第一次踏上南美洲的土地,除了為印加帝國古文明的興亡深深感觸外,更驚懾於安第斯山的高聳壯闊。
縱貫南美洲大陸的安第斯山 (Andes),是亞洲的青康藏高原之外,全世界最高的山脈。多數山巒動輒標高五,六千公尺。儘管狀麗,卻令訪者因高山症吃盡苦頭。我當時抵達的的喀喀湖(Largo Titicaca) 後也得了高山症,又是頭痛,食欲不振,嘔心,失眠。但也因為高山症的經驗,反而更能感受貼近這安第斯山美景的不易。後來走印加步道來到印加文明最著名的遺跡;天空之城『馬丘比丘』(Machu Picchu)。感動之餘寫下了文章『安第斯山的沉寂』。雖後來一直沒機會重訪秘魯,這些年倒是長心繫這片山巒,等待重訪時日。
想到安第斯山的南段,我還尚未拜訪呢!安第斯山南段,基本上是太平洋岸的智利和大西洋岸的之阿根廷的界山。因已進入溫帶氣候區,有比較多的冰河與峽灣,應該又是一番不同風景吧?
想去南美洲,重新貼近好久不見的安第斯山。
切的摩托車日記:畢業後流浪多年,找不到合適的永久工作,也一直沒住到一個自己能滿意又可以接受的城市。連難 得決定要買間公寓,都被惡毒的 中國大陸律師騙走了一堆錢。後來美國房地產亂漲,使得購屋心願更加遙不可及。搬來搬去,成了名符其實的『都市游牧族』(Urban Nomads)。雖不情願,也只是看著年輕時的理想志向,一點一滴流失殆盡。
唯一仍能令我歡心期待,去全心計畫的,便是旅行了。
後來看了Walter Salles改編切‧格瓦拉(Che Guevara)寫的Motocycle Diaries 所拍的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片中的 切只是個24歲的阿根廷醫科學生,想在畢業開始行醫前,以騎機車的方式將書本中廣大南美洲大陸,親身遊歷一遍。但此行卻改變了切的一生。在沿途見識了庶民 (尤其是印第安原住民)的苦難及被剝削後,他投入了革命運動。成為那一代左派份子的楷模。
我並不贊成切‧格瓦拉的激進思想(也覺得後人將他的形象過度美化),也覺得Walter Salles 把此片拍得過度灑狗血了一些。但此片無可厚非的,是我記憶中把南美大陸拍得最美,最另人嚮往的電影。由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巴塔哥尼亞的湖泊區,由智利港都 瓦帕萊索 (Vapalraiso)到北智利的Atacama礫漠,由秘魯的庫斯科及馬丘比丘,到亞馬遜河叢林,這部片子拍出了南美洲的壯麗及景致的多變。看了此片 後,很少人會不想開始計畫去南美洲一遊。就算因種種理由,了解自己短期內去不成(尤其由台灣到南美洲,實在是太遠了),許多人仍不免“夢遊”南美洲一番。
“夢遊”太久的我,覺得不想再等下去了。
對切來說,他的『摩托車日記』之旅是場改變他一生的旅行經驗 (A life-changing trip)。我也曾經有過那樣的life-changing 旅遊經驗 (雖然沒有戲劇化到 切的那種程度)。那樣的經驗,1991年,在紐澳;1999年,在秘魯。
很想再去南半球過夏天,很想再去看安第斯山,也很希望,能再有一次那樣的 life-changing trip。
2005年的聖誕節,我領悟到,我不想再等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